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后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之一,关节镜下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已成为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常规术式,术中胫骨隧道的位置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依据现有经胫骨后交叉韧带重建时的胫骨隧道位置,从前内侧和前外侧隧道、胫骨隧道最大角和最优角隧道、解剖和非解剖隧道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关节镜 胫骨隧道 隧道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膝关节CT图像模拟后交叉韧带(PCL)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相应解剖参数,为临床上准确定位该隧道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集的201例健康膝关节CT图像,基于CT矢状图像模拟PCL低位胫骨隧道,并利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测量该隧道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主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与胫骨隧道所成角度(ATPT)、胫骨隧道入口点与出口点到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L1、L2;次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解剖轴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TAA)、胫骨后斜坡线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PST)、胫骨平台的前后径(APD)、胫骨后斜坡长度(LPTS)、胫骨隧道长度(LTT),并对测量结果根据身高(将身高分为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和性别分组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次要测量指标:PSA为128.1°±5.4°,ATAA为52.7°±4.1°,APST为89.1°±5.9°,APD为(32.9±2.6)mm,LPTS为(20.5±2.4)mm,LTT为(40.9±5.7)mm,将以上结果按性别分组后分析显示:PSA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结果按身高分组后分析显示:ATPT、PSA、ATAA、APST在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1、L2、APD、LPTS、LTT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膝关节CT图像测量PCL低位胫骨隧道的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性别与身高是以上测量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性别因素 身高 CT图像 胫骨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侧髌胫韧带(MPTL)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重建技术及其临床疗效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2年5月之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PTL解剖、生物力学及重建技术研究文献47篇;通过对上述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补充检索21篇。按照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7篇文献(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2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MPTL位于膝关节内侧支持带第二层,起自髌骨内侧下端。沿内下方走行,止于胫骨前内侧近端。MPTL内侧总约束力约为5%,并且主要在膝关节屈曲30°~90°的倾斜和旋转中发挥作用。此外,初次髌骨脱位常伴有内侧髌股韧带(MPFL)和MPTL的联合损伤。MPTL参与的重建方式主要分为单纯MPTL重建和MPFL联合MPTL重建,前者临床研究疗效良好,但单纯重建MPTL无法恢复内侧支持带原有的生物力学结构,故不推荐在临床中应用。在多项MPFL联合MPTL重建临床研究中,患者术后功能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以及髌骨高度、胫骨结节-滑车沟、髌骨外移度等影像学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但MPFL联合MPTL重建手术适应证仍未达成共识。结论对MPTL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MPTL在维持髌股关节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MPFL与MPTL联合重建能恢复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论证该手术的适应证。

  • 标签: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内侧髌胫韧带 韧带重建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经胫骨隧道重建技术是后交叉韧带(PCL)重建的经典方法之一,然而该术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杀伤角”效应,即在经胫骨隧道技术中,胫骨隧道出口处具有较为锐利的隧道边缘,移植物在该边缘处存在较大的应力,从而导致移植物与隧道边缘的反复摩擦及移植失败。“杀伤角”效应会导致术后“残存松弛”现象,进而造成术后膝关节不稳,降低患者术后满意度,影响手术长期疗效。近年来,针对“杀伤角”效应,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针对PCL重建术式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采用胫骨端镶嵌技术和经胫骨隧道改良技术等。笔者就“杀伤角”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消除或减小“杀伤角”效应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PCL重建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膝损伤 后交叉韧带 韧带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2~34岁[(19.6±5.5)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单半隧道固定重建MPFL(单半隧道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半弯形隧道固定重建MPFL(双半弯形隧道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缝线锚钉组)。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9个月[(26.5±9.1)个月]。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8.4±12.0)分、(88.7±7.5)分、(81.1±9.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0.4±14.2)分、(90.9±9.0)分、(83.3±9.1)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半弯形隧道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IKDC评分分别为(76.7±12.2)分、(78.4±8.9)分、(81.0±8.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6±15.8)分、(83.2±7.8)分、(82.4±12.4)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Tegner评分分别为(4.0±1.2)分、(5.4±1.7)分、(5.3±1.7)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1±1.4)分、(5.8±1.8)分、(5.3±2.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Tegne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2.3±6.4)°、(121.7±7.1)°、(123.3±5.7)°,较术后3个月的(117.3±8.0)°、(115.3±7.9)°、(116.8±8.3)°明显恢复(P均<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半隧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20),双半弯形隧道组为5.6%(1/18),缝线锚钉组为25.0%(5/20)(P>0.05)。结论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均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双半弯形隧道固定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标签: 膝损伤 髌骨脱位 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6岁[(42.5±11.6)岁]。49例行开放多韧带重建术(开放组),31例行关节镜辅助多韧带重建术(关节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0°、>90°、>120°)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4年[(3.8±1.5)年]。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0°、>120°)时间、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90°)时间为90(60,90)d,关节镜组为60(30,90)d(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0°(90°,130°),关节镜组为135°(120°,140°)(P<0.05)。结论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相似,但关节镜辅助手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 标签: 膝关节 脱位 韧带 关节镜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