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李晶 毛渤淳 王林川 周彦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罗彻斯特大学伊斯特曼口腔全科,罗彻斯特14642,美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型与设计终末模型重叠对比的均方根值评价该数字化流程的有效性;将设计终末模型和治疗后口扫模型分别与初始口扫模型以腭皱襞(上颌)和未做移动设计的后牙区(下颌)为基准重叠,测量48颗设计移动的前牙特征点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将预测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该流程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控制的精确性。结果治疗后口内扫描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终末模型重叠配准后表面距离的均方根值为(0.158±0.028) mm,小于设计步进移动量0.25 mm。配对t检验结果示设计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和整体的差值分别为[(0.06±0.24) mm,P=0.10],[(0.02±0.18) mm,P=0.36],[(-0.06±0.23) mm,P=0.06]和[(0.03±0.32) mm,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医师自行数字化排牙和3D打印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简单牙列不齐病例可以进行有效的矫治。

  • 标签: 3D打印 数字化模型 隐形矫治器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 标签: 三维面部分析 三维可变模型 正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