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经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手术的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入组79例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10例,年龄(53.0±10.9)岁。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初诊时有7例(8.9%)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b、Ⅱa、Ⅱb期因肿瘤破裂或剩余功能性肝体积不足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38例(48.1%)CNLC Ⅲa期,34例(43.0%)CNLC Ⅲb期。79例患者接受了3~20个周期(中位数5个周期)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并序贯根治性外科手术。根据改良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前后),肿瘤达到完全缓解12例(15.2%)、部分缓解50例(63.3%)、疾病稳定15例(19.0%)、疾病进展2例(2.5%)。79例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1%、83.5%、76.6%,术后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2.1%、52.9%、3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2.816,95%CI:1.232~6.432,P=0.014)、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HR=1.015,95%CI:1.004~1.026,P=0.006)的患者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HR=1.028,95%CI:1.007~1.049,P=0.007)、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4.099,95%CI:1.193~14.076,P=0.025)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免疫联合靶向序贯外科手术方案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可带来远期生存获益,术前甲胎蛋白升高、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是患者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例肺细支气管腺瘤(BA)的CT表现及相应的病理改变。共纳入16例BA患者,病变直径8~32 mm,10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6例为实性结节,4例有囊腔形成,1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的双层细胞结构呈乳头状和/或沿肺泡壁(平坦状)生长。影像上表现为实性结节的BA在病理上表现为肺泡腔内分泌黏液较多,而影像上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BA在病理上表现为肺泡腔内黏液较少。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细支气管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AATDs)治疗后行序贯外科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手术的41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7例,年龄(51.8±10.7)岁。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转化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预后。结果转化治疗前有5例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b期,4例CNLC-Ⅱ期,28例CNLC-Ⅲa期,4例CNLC-Ⅲb期。其中28例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转化治疗前所有患者肿瘤长径(9.16±4.43)cm,转化治疗后(肝切除前末次评估)肿瘤长径(6.49±4.69)cm。41例患者接受了3~15个周期(中位数5个周期)转化治疗后经改良的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5例、疾病稳定6例、疾病进展5例。21例(51.2%)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予以对症治疗或短暂停药后均有所缓解。41例患者均转化治疗成功行肝切除。术后发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9例(22.0%)。41例患者确诊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生存率为100.0%、92.6%与64.7%。手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生存率为95.1%、74.7%与60.8%,手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56.7%和48.6%。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后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靶向治疗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本课题组登记注册大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33例患者评估,初步结果显示治疗后整体客观缓解率为45.5%(15/33),疾病控制率为81.8%(27/33)。依据转化成功标准,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转化成功率为42.4%(14/33),实际手术率为30.3%(10/33)。截至2020年11月20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术后6个月无复发率为60.0%(6/10),中位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仍未到观察终点。此外,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进展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13至2019年确诊的6例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患者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比为5∶1。肿瘤最大径3~9 cm,平均直径4.6 cm。CT及MRI显示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2例考虑为嗜铬细胞瘤,3例考虑为皮质腺瘤,1例考虑为皮质腺瘤或嗜铬细胞瘤。镜下观察1例表现为嗜铬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杂型)混合,5例表现为嗜铬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瘤混合。免疫组织化学示本组病例嗜铬细胞瘤成分表达突触素、嗜铬粒素A、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不同程度表达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节细胞神经瘤成分中神经节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突触素,间质表达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小于3%;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中神经母细胞瘤成分表达NSE、NF、突触素,弱阳性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小于3%。6例均获得随访资料,患者均健在,无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2~78个月。结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是比较罕见的一种肿瘤,而节细胞神经瘤是其相对常见的一种混合成分,其在影像学及临床上与嗜铬细胞瘤无法区分,预后可能与各混合成分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大小及激素分泌情况以及功能性有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