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云峰山刻石,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后魏郑羲碑下"及"后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诗上""后魏郑道昭登云峰山下",并注曰"永平四年"。郑樵《通志·金石略》:"后魏郑羲碑""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诗",注曰"永平四年"。

  • 标签: 《金石录》 摩崖 郑道昭 赵明诚 孙星衍 郑樵
  • 简介:文人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以入画",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他将书法的笔意通过线条和笔墨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对后世的书画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倪瓒诗、、画三绝,且绘画风格,成一代逸品。倪瓒绘画以"清、简"为审美形式,大量留白,重视笔墨形象自身的张力。这与倪瓒扎实的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他是如何"以入画",看似是对倪瓒书法的探讨,实则是倪瓒绘画精髓的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 标签: 文人画 倪瓒 “以书入画” 《容膝斋图》
  • 简介:宋青松创作的“歌词探索作品集”《词韵诗心》即将付梓,作“”的任务,荣幸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和青松的认识,是因为他那首十分成功的作品《长大后我成了你》,那是1992年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虹雨杯”歌词大赛上读到的好作品,被谱曲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从此我就记住了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词作者:宋青松。

  • 标签: 作品集 歌词 诗心 词韵 探索者
  • 简介:“南北风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史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史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史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风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李荣有教授三十年前便开始关注音乐图像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既是他承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音乐图像学在我国逐渐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收获。学科不断细化、深化,不同学科、方法间更多交叉渗透,是当今世界学术发展一大趋势,笔者希望学界对中国音乐图像学这一新学科宽容、扶持的同时,也鼓励它以著名科学学家库恩判断学科成熟的标准,即拥有自己的专属对象、行之有效的"科学范"以及自觉遵循这一范式的"学术共同体",作为努力方向而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这一新学科注意防止当前学术碎片化及学科相互割裂的弊病,注意加强与友邻学科的联系,加强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观照。

  • 标签: 音乐图像学 科学范式 学科碎片化 整体观照
  • 简介: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南宗佛教的重要石窟道场之一,在艺术形态上主要以儒释道摩崖造像为主,妆銮设色趋于简括,甚至直接舍弃黄色颜料的使用,而这种现象在中唐以后的北方石窟中早已出现萌芽。因受唐室崇尚土德而衍生的"禁黄"运动、政治行为干预和世俗权利介入对宗教秩序的影响,以及后来文人画观念对佛教美术的逆向作用等,都逐渐淡化了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宗教意识,黄色颜料的使用也几乎是伴随其俗化发展而逐渐消失。因此,大足石刻妆銮设色中缺失黄色谱系的现象应是对历史的层累性继承并达到了俗化巅峰。

  • 标签: 大足石刻 妆銮设色 俗化 黄色
  • 简介:宋元变革之际,赵孟作为托古改制的代表人物,主张师法晋唐,引领元代书坛逐渐形成了清新雅正的书法风格。智永《千字文》就是赵孟师古晋唐的具体表现之一,仅故宫博物院中就藏有五本赵孟《千字文》作品,本文将对这五件藏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赵孟《千字文》与其师古书学思想的艺术根源。文中还将对这五件赵孟《千字文》作品所涵盖赵孟早、中、晚期书法特点,楷、行、草等不同书体的艺术风格,以及真伪等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进一步认识赵孟书法。此外,本文后附录还将刊出徐宗浩跋赵孟《真草二体千字文》的题识。徐宗浩是民国时期专攻赵孟的名家,文中有他对赵孟《千字文》的评价和见解,还有其编目的赵孟《千字文》作品二十余件,鉴于徐宗浩此题跋未曾发表过,特一并刊出,为深入研究赵孟书法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千字文》 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 简论 书法风格 艺术风格
  • 简介:纪录片《书迷》通过对书籍设计者、书店老板、书籍收藏者和二手书贩这四类爱书之人平淡而不乏诗意生活的巧妙表现,凸显了这一传统的文化载体所具有的巨大魅力和深远意义。该片在思想内涵、叙事表达和美学风格上均处理得比较出色,其富有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当下显得十分可贵。

  • 标签: 人文内涵 书迷 人文主义 叙事策略
  • 简介: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新的成果,最高的成就的展示,应该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品的集中展示,反过来也带动、推动引领、提振、催促中国戏曲在现在化转型道路上健康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在这其中,兼具创新意义和传统特色的中国戏曲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戏曲艺术
  • 简介:本文试从金代文学审美风尚这一角度来谈其书法,结合不同时期文士们的历史身份与社会心理,探析由“崇尚元佑”之风到“国朝文派”思潮在文学与书法领域的审美转变。从文派到派,文坛领袖党怀英、赵秉文等主张跨越宋人追慕漠、唐,这一观念进而引导了金代书法走出“尚意”余韵,开启质古创新的“国朝”气象。

  • 标签: 金朝 国朝文派 书法审美
  • 简介:本文以清代中期帖学名家梁同为讨论对象,以其在金石碑刻逐渐被推崇的语境下,作为一位帖学书家的态度和选择。通过他与宣导金石碑刻的文人书家万经、丁敬、黄易、张燕昌等交往申的交流方式、范围等梳理,探知其中流露出的艺术观点,窥视他封于碑学的兴起乃至碑学逐渐确立的环境下的选择。同时结合粱氏着述、实践来分析梁同作为在书法上坚持帖学,在理念和实践上的融入、疏离和隔绝,乃至通过手札收藏来凸显他封帖学的坚守。

  • 标签: 梁同书 金石碑刻 手札 碑与帖 态度
  • 简介:赵孟頫是创造一种风格的书法家,《元史》说他诸体皆善,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他的楷书用行法,尤为精绝,位列"四家"。要了解这样一位大家的书法风格,我们且从一则题跋开始:右赵孟頫四十四岁所《归去来辞》真迹一卷。

  • 标签: 《归去来辞》 赵孟頫 书风 晚年 启功 书法风格
  • 简介:谢安所《中郎帖》是米芾最为珍爱的法书藏品之一,米芾对其艺术水平极为推崇,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提到遇该作,还曾为该作赋诗、题跋并题赞。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历代法帖中出现了多件米《中郎帖》跋赞,其文字内容相似却又不蛊相同,书体亦略有差异,应是分别附于真本和米制赝本之後。本文对这些跋赞的来历进行了考证,通遏文字比封、法书装裱形式、收藏着录的时间顺序等线索辨明这些跋赞的真本与赝本,从而揭示了《申郎帖》真本和米芾所制两件赝本在两宋间的流传次序,并在此基础上封崇宁年间米芾追献内府书画的真伪进行了分析。

  • 标签: 《中郎帖》 米芾 进献书画 真伪
  • 简介:大约十八年前,南国的暖秋里,每天晚餐之后,我总要照例去食堂左近的小书店呆上一会儿。那时候校内外有思想的学生,对这家大众化的书店根本不屑一顾,他们通常的聚集地,是学校后门外那间以“不卖印数超过一千册的书籍”著称的高冷书店。可惜我是素来缺乏思想的,便也绝少去凑趣,两年内失掉了许多与思想者们盘桓的机会。

  • 标签: 郑振铎 诞辰 纪念 考论 史料 版画
  • 简介:宋人碑志多署丹信息,由此可通过丹考察当时书法。北宋中期颇负盛名的宋敏求尤擅楷体,后世却湮没不彰。主要原因如下:欧阳修书风革新推崇与宋敏求同时的蔡襄书法,经过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助推,尚意潮蔚成风气。谨守晋唐法度的宋敏求难免成为尚意潮的革新对象,加之长期形成的宋明尺牍书法传统、帖学传统将其汰择出书史;宋敏求虽属儒者工,但伏石丹乃体力活,颇被书坛大家视为匠人书法、待诏书法,难容于崇道轻艺传统;宋敏求长期待诏阙下,其仕途经历限制了书法传播。宋敏求丹研究昭示出至少两点方法论意义:其一,丹个案研究能对古有书名今无作品的书家做更多元的考察;其二,以大数据观念兼重传世与出土碑志书丹,能对流动书家的碑志书丹予以编年系地,有助于了解当朝书坛人员构成,益于索解当朝的区域风。

  • 标签: 北宋 碑志 书丹 宋敏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