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dePrémare,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在马若瑟对于“圣人”一词的诠释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中文“十”字相当独特的索隐诠释,以此为基,马若瑟的三一论述从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教义讨论,转向一种道德实践的孝道理解;将圣人解释为大孝之人,将十之子转化为十字架之子。他从汉字研究探索中国古经的义理,并以象数的学理重新解释中国上古的“圣人”就是天主教里那位降生的天主。

  • 标签: 耶稣会 马若瑟 圣人 十字索隐 河图 降生天主
  • 简介:1940年摄制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一上映就取得了极大成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影片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不过本影片的成功应归功于影片本身的优点——

  • 标签: 偏见翻译 傲慢偏见 影片成功
  • 简介: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El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 简介:要谈论柳向阳,相对于其他一些诗人来说,更富有挑战性和进入的难度,倒不是因为他是诗歌原创与诗歌翻译上的双枪手,而是在于他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古今中外之书,他皆涉猎,这种阅读的广博让他获得了宽广的视野,对于有着浓郁知识分子气质的柳向阳来说,这也是再好不过的一种状态了。可是,

  • 标签: 诗歌翻译 创作 诗意 激情 知识分子 挑战性
  • 简介:摘要在目前对非外语专业翻译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关注翻译本身,但却忽略学习者本身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心理距离。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的探索,找出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完成翻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障碍的实际而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完成翻译提供更多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 标签: 文化适应模式,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
  • 简介:本文以为例,探讨英汉翻译中的回译现象.在这部译文中,由于译者对原作者的相关作品不熟悉,因而没有找到正确的中文原文,结果只好删节或者按照字面翻译,从而导致误译.笔者指出,要实现正确的翻译(回译),除了译作本身,还必须熟悉原作者的相关作品及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

  • 标签: 回译 林语堂 删节 字面翻译 误译
  • 简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成为影响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在各种模仿形式中,化取现有中国古诗译文的某些句子、词语或意象入诗颇引人注目。本文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点化说"运用到美国诗人对中国古诗的模仿中,以卡洛琳·凯瑟和雷克思罗斯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分析,并讨论了"语际点化"的理论依据。"语际点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也能从文化交流角度加深理解中西诗歌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 标签: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国现代诗歌 点化
  • 简介:汉语和德语这两大语言系统的巨大差异性和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必然使《红楼梦》的德语读者的接收渠道与汉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收渠道大相径庭,这也就决定了"好了歌注"以及整部《红楼梦》翻译的难度。"好了歌注"中的文化负载词汇的话语符号"所指"指涉的含义,无法激活无中国文化预设的德语读者的想象空位。《红楼梦》德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策略,通过用尽量忠实于原文字面含义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汇。这种策略实现了在"好了歌"原语语篇和德语语篇得以连贯的前提下对原文的最大限度的忠实性翻译,但存在着无法激活德语读者记忆中的有关图式并获得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相应意境方面的风险。

  • 标签: 好了歌注 文化负载词汇 翻译策略 《红楼梦》德文全译本
  • 简介:本文从戏剧的可表演性出发,指出戏剧翻译应当是在忠于原作基础上的,遵循可表演性原则的目的语重建过程。并从文化因素、台词的动作性和译本的口语化等方面,着重探讨了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英文戏剧译本的可表演性翻译策略。

  • 标签: 戏剧翻译 表演性原则 目的论 翻译策略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五四运动后,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大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登上了中国文学舞台。在此进程中,几乎占领了整个儿童文学领域的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功不可没。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五四前后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 标签: 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 简介:摘 要: 本文研究材料的来源是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被迷惑传教士》,以其第五、六、七章为翻译研究对象,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小说中语言风格和意象特点较为鲜明,为避免翻译腔或语言不通等阅读障碍,本文运用了意译、归化等方法, 并分别从词汇、句子、语篇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期望对研究托马斯·哈代的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功能对等理论 托马斯·哈代 《被迷惑的传教士》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汉日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对日语表达的影响。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文化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本文分析文化差异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质量。

  • 标签: 汉日翻译 文化差异 日语表达 影响分析
  • 简介: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文化的忠实记录者。颜色词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化词汇,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试图从维吾尔语中的颜色词入手,通过义位分析,探索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并初步感知由此镜射出的维吾尔语表达特点。

  • 标签: 维吾尔语 颜色词 语境 语义 翻译
  • 简介:一、引言胡适新诗创作的成功与其翻译美国诗歌的经历密不可分。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影响之因果关系,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多元系统。这一舶来理论的优点在于:多元系统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

  • 标签: 多元系统论 翻译研究 新诗创作 胡适 解读 多元系统理论
  • 简介:傅雷(1908—1966)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众所周知的大翻译家。出于对傅雷人品的钦敬和译笔的喜爱,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傅雷佚文的搜集,而上苍也一直眷顾我,让我不断的有所发现。最新的收获是《庞董琹绘画展览会序》和《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片段),均为《傅雷文集·艺术卷》(1998年10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所未收。一先说《庞董琹绘画展览会序》,此文原载1946年11月7日上海《文汇报》第4版。我原本是为了查核柯灵先生生前回忆的几条张爱玲史料而去逐日翻阅1945年至1946年间的上海《文汇报》的,没想到得此意外的欣喜。特别是傅雷公子傅敏告诉我,庞氏后人多年寻觅此文而不获,而

  • 标签: 傅雷 新发现 翻译家 艺术眼光 展览会 中国文学史
  • 简介:《红楼梦》中人物被赋予形形色色的绰号,使其个性鲜明地活跃于纸面之上。本文将对比分析《红楼梦》三个日译本(伊藤漱平译本、松枝茂夫译本、饭塚朗译本)对部分典型绰号的翻译,并按绰号原文的构成类型将所涉及的绰号分类,从译者和读者双重角度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绰号翻译,以更好地理解、研究翻译的多样性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文字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传达。

  • 标签: 绰号翻译 译本对比 《红楼梦》伊藤漱平译本 《红楼梦》松枝茂夫译本 《红楼梦》饭塚朗译本
  • 简介:引言翻译历来被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翻译之不易。承担着传播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信息的重任,译者经常可以为一个词、一句话的敲定殚精竭虑。然而,“翻译不易,译古文尤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营养源泉。

  • 标签: 文学翻译 英译文 聊斋 原作 古典文学作品 语言和文化
  • 简介: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来自西域的印度佛教文化,影响到华夏文化的诸多方面;另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这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方面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二次翻译高潮促进了翻译文学的兴起,由翻译文学引发了我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变。

  • 标签: 翻译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