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大多以圆形对世界上的一切进行观察和思考。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的"格律诗",Sonnet75选自斯宾塞的著名十四行诗集《小爱神》;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代圆形观在诗歌理论上的体现。文章拟使用主述位推进的方法分析斯宾塞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中的起承转合,同时分析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落花》中的起承转合做对比;探究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 标签: 圆形观 起承转合 斯宾塞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 主述位推进分析
  • 简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五届评奖工作于2013年10月12日圆满结束。本届评奖共收到专家推荐著作15部,系列论文2种。由于此次参评论著多、水平高,特增二等奖名额1名。经评选委员会严格审阅和评议,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

  • 标签: 王力语言学奖 北京大学 评奖工作 专家推荐 委员会 一等奖
  • 简介: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科于2001年被评为“十五”期间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该学科以教学为中心,以基础理论研究为龙头,以汉语应用研究为基点,经过几年的强化建设,现已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山东 “十五”期间 重点学科 鲁东大学 汉语言文字 学科简介
  • 简介:本文认为发生在十五世纪前后的几个重要句法变化,改变了谓语中心动词的内部结构,从而为一个新否定标记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动补结构的成熟,体标记系统的建立,量词范畴的引入,以及时间词、动量词由宾语之后向宾语之前的变动,等等。所有这些变化的共同作用是,使得谓语动词“有界化”,从而赋予作为单一句法单位的谓语动词以“离散”量特性,恰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相符。这种谓语动词整体语义特征的改变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原来主要用于“无界”谓语动词的否定标记因不适应新的发展而被淘汰,二是为用于名词类的否定标记“没”向动词否定标记扩展创造了条件。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的共同否定标记“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还证明,“没”语法化的具体途径是它常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在时间一维性的作用下,逐渐丧失动词的特征而向单纯的否定标记转化,从而为其向动词否定标记的扩展作好了准备。结果改变了汉语否定系统的基本特征:由原来的以词性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以数量特征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

  • 标签: 否定标记 句法 语法化 十五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