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方言语料档案资源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语言档案管理机构建设不健全、原始语音信息缺乏、音质保真度低、语料资源非共享性等问题。为此,应当借鉴档案学及语言学的理论,从规范语料采集程序、搭建专业化档案信息处理体系、采用多模态语料档案保存路径等方面入手,延伸与补充文献档案功能,监测区域语言生态,延长方言的生命周期。

  • 标签: 濒危方言 语料档案 档案信息 多模态语料
  • 简介: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字舒声促化,促变原因:上古入声字的方言遗存,对中古舒入两读字入声读音的继承,其他同偏旁入声字的同化,音值借贷,同义入声字类推;二是舒促两读,即单字读舒声,在词语和句子中发生舒声促变,促变原因:轻声音节入声化,词性和词义及语法功能的不同引起的促变,急读和轻读引起的舒声促化。

  • 标签: 安庆方言 舒声促化 江淮官话
  • 简介:寻甸方言日常口语中,“么”常用作连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和叹词;连词在于提出疑问,做出总结,表承接、选择、转折的意义.句中语气词则用于句中停顿处表强调,目的在于提出话题,引起注意;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申述和疑问的语气;叹词“么”常置于句前,表惊讶感叹的意味.从语用上看,连词“么”可以充当话语标记,语气词“么”则具有话题标记的功能.

  • 标签: “么”的用法 语义特征 语用特点
  • 简介:人民口语中往往有些写不出字的词语。从语源的观点去看,绝大多数词语都是有本字的。由子本字的读音和口语音距离远了,因而似乎是有音无字。下面是赣西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的词,其中有些也是别的方言区共有的。曼诗閟宫传:'曼,长也。'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曼,长也。'列子(冫昜)问:'韩娥曼声哀哭',张湛注:'曼声犹长引也。'今谓长为曼,转为上声,音cmeη。毛后汉书冯衍传'饥者毛食',李贤注:'衍集毛字作无,今俗语犹然者,或古亦通乎?'可见'毛'是'无'的假借。也写作牦,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颜

  • 标签: 冯衍 张湛 閟宫 靡有孑遗 子本 韩诗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临泉方言中的语气词“来”在祈使句、疑问句、陈述句中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描写,探讨它和近代汉语的异同。

  • 标签: 临泉方言 语气词
  • 简介:绥德方言内部存在差异。根据语音条件.绥德方言内部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城区、义合区、沿河区、吉镇区。本文就绥德方言的四个区存在的内部语音差异进行描写与说明,有时也与其他方言进行简单比较。

  • 标签: 绥德方言 语音 内部差异
  • 简介:鄂南方言极具特色和个性。鄂南源远流长,传承鄂南历史文化的鄂南方言具有历史的悠久性;鄂南古属楚地,鄂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鄂南地处湘鄂赣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鄂南方言具有明显的多元性。鄂南方言以其自身的特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鄂南方言 悠久性 地域性 多元性 价值
  • 简介:陈忠实的《白鹿原》为我们展现了关中平原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风云变幻的时代历程,使我们对陕西地区的风俗民情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关中人民具有个性化的的方言词汇更是使读者耳目一新。本文将从语气词、合音词、称谓语、民间俗语等几个方面分析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陕西地区方言语素的运用。

  • 标签: 方言语素 陕西方言地域性特征 语气词 语言风格
  • 简介:本文从句法分析的层面,考察了西南官话个旧方言中较有特色的量词“点儿”,论述其作为物量词和不定量词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点儿”和“滴”,厘清“滴滴”作为量词的用法.最后,通过与近似短语“(一)咪渣渣点儿”俞对比,综合分析“(一)滴滴点儿”式短语的句法特点.

  • 标签: 个旧方言 量词 句法分析
  • 简介:湖北宜都方言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可能的句式“得得V”。对“得得V”的研究不仅涉及“得得”和“V”本身而且还从“得得V”的对称否定式展开多角度阐述分析。

  • 标签: 宜都方言 得得V 对称否定式
  • 简介:临猗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很不发达,仅有的两个结构助词"奈"与"哩"在功能上处于互补分布状态."奈"可以出现在定中关系和"的"字结构中,"哩"只出现在"的"字结构中.在"的"字结构中,"奈"仅限于领属关系,"哩"仅限于非领属关系."奈"与"哩"都应是远指代词"那"向结构助词功能扩展的结果.是"那"处于不同弱化阶段的语音形式,用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 标签: 临猗方言 结构助词 远指代词 “奈” “哩” 语法意义
  • 简介: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是重视两头,即释义和考源。考源多是在古代字书、韵书中寻求,不重视古代文献。本文源流并重,对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作比较细致的考察。资料方面,既利用古代的字书、韵书,更重视古代文献;有的词还分析其得义之由,并注意词的使用与语体的关系。

  • 标签: 西安方言词语 释义 考源
  • 简介:北京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肇始于五代,形成于宋元,定型于明清。民国初年的"京国之争"及"京音"的胜出,既提高了北京话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其方言属性逐渐流失的不利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程度日渐式微。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将"保护北京话"提升到议事日程,这也符合"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发展趋势。

  • 标签: 北京话 方言 普通话 文化多样性 保护
  • 简介: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畿辅方言》 河北古代方言 因声求义
  • 简介: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性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性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 标签: 方言影像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小众化”
  • 简介:湖南泸溪(浦市)方言助词“在”常与“倒/起”连用,用于句末起完句作用,表示状态的持续,表达肯定语气。文章对助词“在”的用法作了系统的描写,并与近代汉语句末“在”“在这(那)里”进行了比较。

  • 标签: 助词“在” 句法功能 “在这(那)里”
  • 简介:《石窟一征》是黄钊等编著的一部私修志书,于咸丰三年(1853)成书。其中有两卷内容记述部分客家方言,共收450个方言词汇,因此被认为是研究客家方言的重要著作。对其收录的“赤虾”“打斧头”“打莫”“吊菜”“青须”“硬颈”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对客方言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方言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判断方言词更应谨慎,需要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穷尽性原则,根据文献等各种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石窟一征》 方言词 考释
  • 简介:荆门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与普通话词汇的共同点较多,但由于荆门处南北方言过渡地带,方言词汇自成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词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词形(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音(文白异读、合音、颤音)、词义(形同义异、义同形异)三个方面对荆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荆门方言有进一步认知。

  • 标签: 荆门方言 普通话 词汇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