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佛教的主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已故禅大和尚乃是其中倡导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最为积极有力者之一,贡献很大,影响广泛。这与他亲近现代高僧大德,广学多闻,对佛法有深刻领会相关;这也关系到现代佛教发展的大势和禅长老身处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并作为上海佛教重要领袖相关。禅长老的许多著作都关注了佛教与人生的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凡夫众生应该藉假修,因此必须爱惜寿命,积累福德而学佛证道,又要不离世法大作利生事业。禅法师把佛法、养生和人间事业冶为一炉,主张出家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人间乐土,出家禅僧要坚持“农禅并重”;在自身精进不已的同时,又要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贯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禅法师最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实践着这一最有意义的事业——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

  • 标签: 人间佛教思想 人生观 佛教发展 大乘佛教 佛法 真禅法师
  • 简介:本文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逻辑”是否是真的一个子类?(2)逻辑作为度量真的测度标准之一。它如何实现这种标准?(3)逻辑自身的理论说明依赖于怎样的观念?作者分析了以往哲学家、逻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认为:(1)“逻辑”不是真的一个子类;(2)逻辑只能测量观念形式上的关系;(3)逻辑真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它的本体论说明是一个“自足观念模式”的良性内循环结构。

  • 标签: 逻辑真 自足观念模式 良性内循环结构 测度
  • 简介:穆罕默德·阿里·纳(MuhammadAliJinnah)(1876-1948),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第一任总督(1947-1948),印巴分治前任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巴基斯坦人民称誉他为"巴基斯坦之父"。阿里·纳与巴基斯坦的建国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本文则试图分析阿里·纳与巴基斯坦传媒业的关系一、纳政治生涯1905年纳参加国大党,开始致力于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人的团结。这一时期,纳的目标是谋求整个南亚次大陆人民共同的福祉,为了实现这一福祉,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和印度人的团结一致至关重要。

  • 标签: 真纳 印度穆斯林联盟 政治生涯 南亚次大陆 穆沙拉夫 全印穆斯林联盟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经,以其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易观均溶入在易体例部分,易体例体现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周易参同契》(下文简称《参同契》)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周易》可以为解读《恒先》提供重要参照。由此本文提出一些解读《恒先》的新见,如首句应读作“恒先无,有朴……”,“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亡思不天”与《周易》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相得益彰。

  • 标签: 恒先 周易 道家 先秦
  • 简介: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 标签: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史
  • 简介:《左传》《国语》所载三则言"八"的易筮例是"遇艮之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之八"。"八"为筮数,三则易筮例均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所以自其不动者言之,故言"八";同时,因为至少有一阴爻不动,所以其动爻之数区间为2—5个爻位。按此,"得泰之八"就有一阴不动、二阴不动、三阴不动共三类七种可能的情况。

  • 标签: 《左传》 《国语》 易筮 遇艮之八 贞屯悔豫皆八 得泰之八
  • 简介: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再也没有哪一种逻辑像次协调逻辑那样,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极为尖锐的批判,仿佛其本身就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矛盾”。依照次协调逻辑“矛盾”的观点所构建的次协调逻辑系统,夷非所思地试图要容纳我们所认知的悖论、辩证矛盾、甚至逻辑矛盾。次协调逻辑试图要和悖论永久共存,但我们可以为了暂时的搁置这种矛盾,发展某理论的其他方面而接受这种逻辑技术。次协调逻辑在反映人脑的容错机制上具有重要的描述功能,这对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次协调逻辑 辩证法 矛盾律 逻辑哲学
  • 简介: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又是博学多艺的学者。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丹阳秣陵人,其家为世家旺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他从小就很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刻苦好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研读,就有养生之志。

  • 标签: 陶弘景 医术 济世 医德 南朝 孝武帝
  • 简介:我到平凉县以后被一个算卦先生收留当徒弟,学算卦、预测,给人看病。后来师父叫我跟师叔刘北全去闯一闯,磨练上两年长长见识。在那之后,我和师叔来到西安。年后,我身上钱花完了,跟师叔也没有学会跑江湖那些见识。

  • 标签: 口述实录 张元 汉中 见识 学会
  • 简介:《太上三五正—盟威修玉经》(以下简称《玉经》)乃道教正一派弟子受“盟威箓”的必读经典。近百年来,《玉经》散佚,授箓时缺此经典。公元2001年6月,嗣汉天师府道教经典整理小组在浙江民间发现了《玉经》手抄本。经文系民国初期岩峰梁声闻誊写。

  • 标签: 《太上三五正-盟威修真玉经》 道教 正一派 “盟威箓”
  • 简介: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文人阶层对外在的家国前途都失去了希望,从而日益走向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探求。其在此背景下写成的小品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张潮就是这一派文人的代表。他的《幽梦影》是独具特色的一部著作,记录了清代文人的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和生活意趣等,其中流露出的对真实、真情、趣的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失意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在审美层面反映出的明清小品文的重要特征。

  • 标签: 《幽梦影》 明清小品 审美特色 真情真趣
  • 简介:贵阳福堂隆重举行奠基礼周永俊根据贵阳市城市建设规划,贵阳博爱路长期被外单位占用的原南堂(已属旧危房),因处闹市区,拆除后不宜在此重建教堂。又按市政府的意见,教会在贵阳博爱路的全部房产含原南堂,当全部拆除改建为供教会自养的商品房。但考虑到贵阳上万名教...

  • 标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贵州省 城市建设规划 贵阳市 拆除改建 宗教生活
  • 简介:在大巴山北坡,岚河源头,莽莽的丛山峻岭中,常年云雾缭绕,紫烟升腾,彩翠成岚,曲径蜿蜒通向幽深的僻洞。神奇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说这里是八位仙人修道的地方!不知何年何月仙人们在这深山里各居一洞,修道炼丹,降妖除魔,修成正果,仙赴蓬莱,横渡东海,各显神通。人们说,仙人的法术是在这巴山深处修炼的。

  • 标签: 大巴山 修道 炼丹 神通 法术 韩仙洞
  • 简介: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的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的解释方案。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的解释学内涵。首先,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的意义。其次,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的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的意义。最后,神话的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的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的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的意义,体现为解释学的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唐代子飞霜镜的纹饰看似一幅优美的林间抚琴图,实际上却蕴含着两重深意:第一重是重孝思想;第二重是修孝道可得飞升的思想。此镜用散点构图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出“孝道”修炼成仙的全过程,是唐代“孝道”大兴的有力物质实证。它将“孝道”这一本属于思想信仰层面的东西附于日用的铜镜上,足见其思想宣传的力度。而它在江西德安、上海、江苏扬州、浙江金华、湖南衡阳、安徽阜阳、青阳、河南商城及陕西等多地的出土,又足见其影响的广度。刘艺,文学博士,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标签: 唐代 真子飞霜镜 道教 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