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肺畸形(CPAM)合并慢性肺曲霉病(CP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及胸外科住院确诊的4例CPAM合并CP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CPAM合并CPA患儿中男2例、女2例,年龄9.9~13.6岁。慢性咳嗽3例,咯血2例,1例以气胸为首发表现;3例为过敏体质,2例有反复肺炎史,1例有喘息史。3例血曲霉菌IgG阳性,1例未查,2例血总IgE及烟曲霉特异性IgE显著升高;4例肺CT均表现为肺内囊性病变,2例见曲霉球;4例均行肺叶切除术,病理结果均示CPAM合并曲霉菌感染,1例术中脓液培养示烟曲霉。3例术后予伏立康唑治疗8周,2例复发且在围手术期均呈高度过敏状态,血总IgE及烟曲霉特异性IgE显著升高,其中1例复发后呈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表现;另外1例术后伏立康唑治疗12周无复发。结论CPAM可能为CPA的危险因素,患儿出现咯血和(或)肺CT可见曲霉球具有提示意义,术前应积极行病原学检查。术后是否需要抗真菌治疗及疗程尚无统一建议。

  • 标签: 囊腺瘤样畸形,肺,先天性 肺曲菌病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羊水胎粪污染是造成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新生儿复苏过程中需要紧急处理的重要环节。在对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的复苏管理中,最新国际复苏指南推荐对无活力新生儿不进行常规气管插管后内胎粪吸引,但是这一推荐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故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将对近年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明确内胎粪吸引对无活力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的利弊。

  • 标签: 胎粪吸入综合征 复苏术 插管法,气管内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在困难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80例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比1的配比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气管插管, 实验组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对比两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X2=6.2353,P=0.0015)一次插管成功率高,P<0.05。不良反应(X2=7.6352,P=0.0005)低,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可帮助困难患者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CU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加强湿化环节护理效果探讨。方法:将我院接收的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当中抽选出42例列为观察对象,以收治先后奇偶顺序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成21例。常规组获得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湿化环节力度。就两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施以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加强湿化环节力度,可为优化临床指标以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奠定基础,故可积极提倡并应用。

  • 标签: ICU呼吸机辅助通气 气道湿化环节 护理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压力释放通气是一种兼具理论风险和效益的通气模式,常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氧血症患者的抢救或替代模式。因其具有保护性肺复张、保留自主呼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剂量、降低驱动压、增加平均压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的关注。但不少学者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本文就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呼吸,人工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66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3例/组,接受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H值(7.46±0.22)、PaO2(89.56±17.53)mmHg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aO2(45.31±5.25)mmH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软酸含量(1.40±0.38)mmol/L、肺部感染评分(2.20±1.41)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0.57±3.42)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24.30±20.31)小时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 标签: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辅助治疗 重症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元集束化护理对神经外科ICU患者人工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住神经外科ICU的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列为观察组。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住神经外科ICU的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9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89例给予多元集束化护理,分别从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病率、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四个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被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组成、选入ICU发病状态、职业状况、学历情况、人工建立通气天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提升,并发症发病率下降,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均显著提升,且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多元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神经外科ICU患者人工护理效果,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人工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多元集束化 护理 ICU 人工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护理前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急诊呼吸衰竭 气道护理 血气分析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并探讨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定期变换对减少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及对症治疗、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不进行定期变换,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均进行定期变换。观察并评估气管插管后第5d、第10d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周边黏膜红肿、破溃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相关标准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第5d、10d的粘膜红肿、破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气管插管 套囊位置定期变换 气道黏膜损伤 效果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4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氧疗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与常规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预测值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占比例、肺功能及气管插管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在SaO2、PaO2、FVC%、FEV1%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可提高肺功能,使血气分析指标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得到缓解,降低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强化护理策略预防ICU人工相关性压力损伤的效果观察。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入住ICU并置入人工的8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护理方式,观察两组人工置留时间,人工意外拔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强化护理组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人工平均留置时间为5.3±0.8天、意外拔管及再插管发生情况10.00%;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人工平均留置时间为6.3±0.9天;意外拔管及再插管发生情况15.00%、并发症发生率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强化护理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工置留时间、降低人工意外拔管情况以及提高ICU患者的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 标签: 强化护理策略 预防损伤效果 ICU 人工气道相关性压力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且建立人工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管圈工作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后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品管圈工作模式 ICU人工气道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驱湿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经气管切开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交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护理干预方式为持续滴注湿化护理,试验组应用氧驱湿化护理,7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的湿化适中比例明显升高,黏膜出血、吸痰不彻底、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氧驱湿化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脑部缺氧,提高患者满意度作用明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气管切开 神经外科 气道湿化护理 氧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平均气囊压水平3种损伤因素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首次拔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122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年龄65~88岁。根据在首次拔管7 d内再次行气管插管,分为拔管成功组(87例)和拔管失败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拔管前的血红蛋白、白蛋白、PaO2、白细胞计数、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3种可能造成损伤的原因(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期间平均气囊压)的差异。以75岁为界限,探索声门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平均气囊压对75岁以上老年人拔管结局的影响。分析3种损伤因素与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结果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拔管前P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声门损伤、平均气囊压在75岁以上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在任何年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分析,年龄、拔管前PaO2、平均气囊压、声门损伤均为75岁以上患者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声门损伤与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呈正相关(OR=11.202,95%CI:2.329~53.872,P=0.030)。机械通气时间不能预测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的发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544,95% CI:0.405~0.683,P=0.528。平均气囊压的水平可以预测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95% CI:0.601~0.850,P=0.001。结论声门损伤、高平均气囊压是75岁以上老年人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它们可能通过引起拔管后咳嗽功能障碍而导致衰竭。

  • 标签: 拔管失败 气道衰竭 声门损伤 平均气囊压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作用机制复杂。γδT细胞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γδT17细胞分类、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γδT γδT17 白细胞介素17 鼻炎,变应性 哮喘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人工管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2月至 2020 年8月神经外科的建立了人工的重症昏迷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案。 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痰液性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结论:人工管理方案能够改善痰液性状, 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 标签: 人工气道管理方案 神经外科 昏迷患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回顾分析并总结80例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管理的方法及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除4例(6.67%)死亡患者外,剩余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套管。本研究患者中,有5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3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良好的病房环境以及有效的湿化、防止消化呕吐物返流等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治愈率,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 气管切开术 气道管理 生存率 并发症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