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学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学、影像人类学与视觉人类学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 标签: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 简介:本文以近年涌现出的代表性微电影作品,尤其是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例证,对其作为新兴媒介在自我定位与认同上的模糊、发展路径上的多元选择、以及审美风格上的杂糅性质,做了较为全面的厘清与评估;阐释了微电影建立在剧情和纪实两种叙事特征上的,“拟在场性”的表现主义纪实美学;辨析了存在于微电影内部的,关于“真实”、“客观”涵义的多重理解方式,以及“表演”和“再现”之间的微妙平衡;进而发掘出微电影横跨“主流”和“边缘”、以民间立场和视觉承担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的价值潜能,指明了其从“作业”走向“作品”的理想发展路径。

  • 标签: 微电影 杂糅 表现主义 纪实 客观 价值伦理
  • 简介:因书中大篇幅的性描写,出版后曾遭禁三十年.而在劳伦斯,性爱似乎是一剂良方,治疗工业文明和战争对人自身的摧毁;更在哲学上,以存在主义,引领世人寻找本真的自我,踏上回归之路.

  • 标签: 存在主义 性爱 本真 回归
  • 简介:本文以辽代朝阳北塔地宫出土经幢和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天宫出土七佛舍利塔为中心,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辽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着眼于对辽代佛塔及出土文物的整体考量,并在辽代末法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把握,进而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对辽代盛行的舍利信仰作重点讨论,兼及对辽代佛教图像配置的探讨。文章还对辽代舍利信仰与陀罗尼信仰的彼此影响作了讨论。

  • 标签: 辽塔 辽代密教 佛教图像 舍利信仰 陀罗尼
  • 简介:一[意]与[象]东方尚意。关于[意]的出处,《说文》载:[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①[意]即表示发自内心的意志、情思、态度等。

  • 标签: 西方绘画 尚意 审美 《说文》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4-17
  • 简介:Op.127的第一乐章就体现出了在奏鸣曲式结构下的复调思维,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在奏鸣曲式的思维下写作赋格,Op.133的引子(1—25小节)、Op.132的末乐章以及在Op.131中多处直接运用宣叙调风格的旋律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 标签: 四重奏总体 弦乐四重奏 总体风格特征
  • 简介:酒神狄奥尼苏斯不是希腊本土的神,他的来源很古老。代表奥林匹斯神祗系统的《荷马史诗》中仅有一次提到他,而且还是一副“孺弱”的形象:赫西俄德《神谱》中也只有两处提到酒神:

  • 标签: 酒神 《荷马史诗》 形象
  • 简介:<正>贝拉·巴托克的后三首四奏继续追求并合乎逻辑地沿着在前三首四奏中所提出的线索前进。我们在这里又遇到巴托克所喜爱的乐思陈述的手法,以及为材料的统一和总的创作构思的一致的,更加彻底的表达的意向。

  • 标签: 巴托克 弦乐四重奏 创作构思 线索 手法 谐谑曲
  • 简介:依现在林谦三对“之/为调名制”的理解方式,中国音乐确实宜采用“之调名制”系统。但林廉三对“之/调名制”的理解方式有误,且与事实不合。由西乐界仍多主张(应无理由被采用的)“为调名制”来观察也可见林谦三对“之/为调名制”的理解方式,与古人不合。依正确的“之/为调名制”及“声调”定义来论,则中国音乐宜采用(已采用了)“为调名制”系统。

  • 标签: 之调式 为调式 调名制 声律调名 调首 中国音乐
  • 简介:勃拉姆斯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最后一人。他的音乐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处于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始终就受到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熏陶,在具有古典创作风格的同时,也融入浪漫主义的音乐语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醇厚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紧凑均衡的古典主义结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成因。通过了解作曲家的成长和音乐风格,分析生活经历和音乐环境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第三部分浅析114作品的写作技法和音乐语言,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勃拉姆斯的音乐。

  • 标签: 勃拉姆斯 室内乐 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
  • 简介:萨克斯管四奏作为一种小型的木管室内乐合奏形式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但由于萨克斯管本身的构造及个人演奏技术问题,导致演奏中的音准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加键"技巧的概述、萨克斯管四奏中容易出现的音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音准问题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找出如何运用这一技巧来解决萨克斯管重奏中出现的音准问题。

  • 标签: 萨克斯管四重奏 音准问题 "加键"技巧
  •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丁芷诺副教授,曾于1985和1988年两次率领上海四奏组赴英国参加三年一度的朴兹茅斯国际弦乐四奏比赛,并分别荣获第二、四名。今年4月5日,丁芷诺归国返沪途中住我院招待所,记者前往访问,以下是谈话记录。

  • 标签: 谈话记录 招待所 副教授 基本功 副主任 弦乐四重奏
  • 简介:俄罗斯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AlfredGarriyevichSehnittke,1934-1998)是二十世纪中期俄罗斯新时期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钢琴与弦乐五奏》是他经历了序列作曲和先锋派音乐比较理性的创作阶段以后.转向突出音乐的抒情性和质朴性。以及探索新的调性呈示手段的一部极其成功的作品。本文对他在这首作品中的“调性呈示与贯穿”手法作了初步的概括和分析。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为探索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经历了严格的非调性阶段以后,作曲家们从更宽泛的角度重新对“调性”意义的审视的思维特征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

  • 标签: 调性呈示与贯穿 主题动机 轴心运动 复合性调性
  • 简介:置身于当下中国的泛都市文化生产与传播语境,民国导演桑弧及其海派电影作为历史的对照性文本重获关注。其电影一方面承传旧海派的鸳蝴传统,自觉聚焦市民题材,迎合市民趣味,呈现出显在的商业形态和俗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电影的浮世关怀和日常现代性书写从市民文化内部参与建构了俗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了海派电影的文化品格。桑弧海派电影的文化维度为当下华语都市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建构提供启示。

  • 标签: 桑弧 海派电影 文化维度 价值重估
  • 简介:20世纪初正是欧洲各种音乐流派争艳盛行的时期,极富争议性的巴托克第三、第四弦乐四奏(1927、1928)的音乐风格,较集中反映了受到当时诸多音乐流派影响的巴托克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作者赋予这一时期的大胆试验与创新精神在这两部作品里得到了较鲜明的体现.研究这两部作品,对于我们诠释巴托克后来更加成熟的和晚期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在曲式结构的创新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

  • 标签: 巴托克 弦乐四重奏 拱形曲式结构 轴心体系 黄金标界
  • 简介: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十五部四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围绕作品结构问题展开,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分析作曲家结构创作思维中的“循环”特征,并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晚期四重奏 结构 聚合 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