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于总结桡动脉采血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体会。方法:本次选择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儿来自2021年1月~2021年6月间于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患儿。经过研究将其细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儿在桡动脉采血使用不同护理方法上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患儿进行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的患儿使用针对性的护理,发现使用针对性护理组的患儿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患儿疼痛感较轻,P

  • 标签: 桡动脉采血 儿科护理操作 体会
  • 简介:摘要:主要就精辟桡动脉性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护理主要是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将这三个护理环节进行充分实施可以有效的提升当前患者的手术顺利性,降低并发症的的发生几率并改善其预后。因此本文就护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分析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实施桡动脉途径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接收的80例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介入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桡动脉途径介入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表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桡动途径 外周血管介入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需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采取桡动脉穿刺,对照组采取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成功率、手术时间、舒适度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好,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进行疼痛护理干预,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予以评价分析。方法:将选择的76例桡动脉采血新生儿,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区分,每组38例,分析两组采血疼痛程度、采血操作时间、采血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NIAPAS评分较对照组低,采血成功率较对照组高,采血操作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6.32%,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非营养性吸吮+疼痛护理干预,对于减轻新生儿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提升采血成功率有积极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新生儿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新生儿 桡动脉采血 非营养性吸吮 疼痛护理干预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方法,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中国期刊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概括。结果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正确的指导患者并做好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术后加强穿刺口及术侧肢体的观察与护理,对于减少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脉造影 护理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急性心梗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实验组进行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而对照组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手术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有效率86%,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采用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可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缩减治疗时间,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动脉冠脉 经股动脉 治疗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压迫止血方案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的止血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RI治疗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A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另外80例(B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2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术侧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疼痛程度评分、术后2 h、12 h的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4 h、术后12 h的SpO2值分别为(96.6±0.7)%、(97.8±0.5)%,均高于B组的(96.2±0.6)%、(97.6±0.7)%(t=3.88、2.08,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2 h,A组患者的心理、生理及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分别为(23.64±3.02)分、(12.64±2.05)分、(68.25±6.04)分,均高于B组的(22.20±2.96)分、(11.38±2.47)分、(64.42±6.71)分(t=3.05、3.51、3.79,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 h、12 h,A组患者的NRS评分分别为(2.51±0.58)分、(1.75±0.76)分,均低于B组的(2.95±0.63)分、(2.31±0.71)分(t=-4.59、-4.82,均P < 0.05);术后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低于B组的20.00%(χ2=4.11,P < 0.05)。结论TRI术后采取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的方式压迫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保证术侧肢体供氧,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手术后出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技术 桡动脉 止血带 舒适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AMI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发病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例,对其进行TRA-PCI治疗,记录血管病变情况、TRA-PCI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22例AMI患者中,共放置支架24枚,1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6.7%。TRA-PCI成功率91%。术后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无须停用肝素治疗,也无体位限制。1例出现前臂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桡动脉闭塞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治疗的优点,安全可行,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经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90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分为2个实验小组,研究组予以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对比可得,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予以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可以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可以作为安全且有效的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冠心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是我科近期开始应用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材,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成功率高于传统方法,相比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安全性高,经实践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经桡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压迫止血。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器 动脉压迫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不但是严重冠脉病变的标志,而且是决定各种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和再狭窄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识别、诊断和处理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72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股动脉组86例行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桡动脉组86例行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在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在更改介入途径的方面比例较高,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途径。

  • 标签: 经股动脉 经桡动脉 介入手术 高龄冠心病
  • 简介:2006月7月至2009年3月共行桡动脉径路介入术1108例,其中4例发生桡动脉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采用手压迫并加压包扎治愈。其发生原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体瘦、多次穿刺动脉、术后止血方法不当、术后抗凝强度相对过强等。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有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应根据术中穿刺情况选择止血方法,术后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 标签: 桡动脉 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瘤 原因 护理
  • 简介: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介入诊治冠心病的护理进行比较.方法通过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患者卧床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的主诉及情绪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等来观察2种不同穿刺途径的不同护理要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主观疼痛及情绪变化以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穿刺途径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或不适,增加舒适感,且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标签: 桡动脉股动脉 介入冠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氧灌注指数( PI)指导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和 PI导向组( 43例)。对照组: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 PI值。 PI导向组: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 PI测定,每半小时记录术肢 PI数值变化。结果 PI导向组术后疼痛、麻木、肢端发凉及手部肿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复查桡动脉 B超,提示对照组有一例桡动脉闭塞,但与 PI导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30分钟的 PI值均低于 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术后 1小时开始至术后 4小时,两组 PI值均逐渐升高,但 PI导向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4.5小时开始至术后 6小时解除压迫,虽然两组 PI值进一步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动态监测 PI值,客观评估患者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强度,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肢体损伤,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未增加穿刺点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灌注指数 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的护理需求,为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根据患者的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 90例)与观察组( 90例)。对照组为股动脉入路,观察组为桡动脉入路。给予所有患者术后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烦躁发生率以及腰背酸痛发生率、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者患者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腰背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能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患者更少发生并发症,患者感到更满意。

  • 标签: 冠脉造影术 股动脉 桡动脉 临床护理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