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基于江淮地区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在北半球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场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江淮流域极端高温日偏多(少)时,其上空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了具有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以及热成风涡度平流导致的下沉(上升)运动;亚洲西风急流的位置偏北(南),并且200hPa经向风场有明显的类似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的波列结构。在江淮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少)的年份,前期的赤道太平洋中部,中国南海、孟加拉湾以及阿拉伯海海温呈现显著的正(负)异常,同期的中国东部海区、南日本海的海温呈现显著的正(负)异常。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的8个模式的结果,评估了CMIP5模式对中国江淮地区夏季年平均极端高温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极端高温的变化进行了预估。模式结果表明,在RCP(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2.6情景下,21世纪末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将可能达20d左右;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末极端高温日数可能达40d左右;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末极端高温日数将可能达约70d。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年5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5月1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