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不自主的面肌抽搐为特点的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exitzone,REZ)受到责任血管的压迫[1]。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angle,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HFS的发生。面神经根部的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诱因[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针灸、神经阻滞等,但都无法做到完全根治。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因其对神经及血管功能能够完全保护,已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症状不缓解、颅神经并发症、脑损伤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等仍无法避免。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现就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4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