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动员中的地方“戏改”及其艺术社会史意义——以“桂剧改革”三场讨论为中心(1936—19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的去路争持不下。1938年的讨论,迫切于抗战动员的需要,在“旧瓶新酒”的讨论中渐重于改良之径而忽视“艺人”的问题。1939年至1940年前后的讨论,伴随欧阳予倩二度人桂及大批文化人会集于桂林,以历史考辨与现实观察为基础,在继承过去改革“戏曲”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改革“艺人”及其主体性塑造“机制”的方法。这一理论取径与方法思路的艺术社会史意义在于,它为其后“桂剧改革”实践的正式展开乃至新中国“戏曲改革”方针的制订提供了潜在的历史参照。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美育学刊》 2018年5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5月1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