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构、宗法农耕型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大通史》的历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中国大通史》将中国历史大致做出如下划分:史前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等同于前文所说的人类化、文明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这一层级的划分依据以生产力形态为主要标准的社会类型,应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三个阶段。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史前社会,属于采集渔猎生产方式,后经新石器时代革命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出文化多元发展的特点。所谓“人类化”(humanization),就是从人类在地球上产生,逐渐进化和扩散,使得一个以前无人的星球,慢慢地布满了人类的足迹。人类通过发明工具,使自己生存下来,延续后代,营造社会,成为地球诸生物中最具统治力的力量。在今天中国的版图内,可以肯定在20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存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到1万多年前,已出现了史前农业,此后的新石器文化时期遗址便已星罗棋布。黄河中下游、辽河、海河流域形成了北方粟作文化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南方稻作文化区,东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狩猎采集文化区,岭南地区亦大体是渔猎采集文化区。这一漫长的过程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大体告一段落。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民主与科学》 2018年4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