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本文就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做了初步的探讨,同时还阐述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节能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节能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此,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就成为设计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更要注重节能的设计。    一、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 ) 高层建筑由于照明、空调、电梯、给排水等诸多设备 ,因此负荷多,用电量特别大 , 且供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二 ) 在高层建筑中 ,照明与动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线。动力负荷多采用放射式供电 ,照明负荷则多采用母线槽配电 , 与动力分开。     (三 ) 电气设备的管线应采取防火措施。     (四 ) 空调等主要用电设备布局分散 ,多数要求采用计算 机集中管理。     (五 ) 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电屏、灯具等电气设备的防震;管线的层间贯通和建筑伸缩缝与沉降缝的耐震处理等。     (六 ) 消防要求高。因为高层建筑高度高 ,体量大 ,人员密集 ,设备多 ,建筑本身火灾隐患多 , 故对消防要求很高。     (七 ) 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 ,要把电能消耗指标作为全面技术经济 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电的设计方案 ,应根据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确定。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 ,采用高效率变压器、电动机和照明光源、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和设备监控电脑系统等措施 ,减少电能损耗 ,节约用电。    二、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负荷的计算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计算准确与否,对合理选择设备,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均起决定性作用。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二) 供电电源及电压的选择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 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具体数量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运行方式,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另外,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要求在 15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事故照明、电脑、消防、电梯等设备的事故用电。国内高层建筑的供电电压,都采用 lOkV标准电压等级。    (三)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1、 高压配电系统:现代高层建筑均是采用两路独立的 lOkV电源同时供电。一般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自动切换,互为备用。     2、计费方式,采用高供高计。但在低压侧,仍装设计费电度表,采用将照明与动力分开的两部电价法。     3、 为减少变压器台数,单台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都大于 lOOOkVA。为限制低压侧的短路电流,正常时变压器解列运行,中间设联络开关。     4、 高压系统及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基本上都采用放射式系统。楼层配电则为混合式系统。配电设备中的主要部分是干线。现代高层建筑的竖井多采用插接式母线槽。水平干线因走线困难,多采用全塑电缆与竖井母千线联接等等。    (四)主要设备的选型     1、 高压开关柜。现代高层建筑的变配电室设在主楼地下层,按规定不宜采用油开关。应根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标准,选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     2、 电力变压器。根据防火要求,主楼内不允许装设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     3、低压配电屏。国外低压配电屏的结构,几乎都做成抽屉式,特别是大容量的出线,则做成手车式。     4、 应急备用发电机组。过去大多是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做应急备用电源的。近年国外高层建筑已开始采用燃汽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反应速度快,故障率低等优点。    (五)变电所位置的确定现代高层建筑的用电量相当大,在确定变电所位置时,应尽可能使高压深人负荷中心。这对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六)电气照明设计    电气照明设计,包括光源选择、照度计算、灯具造型,灯具布置,眩光控制和调光控制和照明配电线路敷设等。照明设计与建筑装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相互配合,在使用功能及艺术 意境方面求得统一。现代建筑物中,使用定时器,传感器,或光敏元件来实现照明自动控制功能是普遍的。选用各种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特别是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来触发照明电路和接触器。同时,选用高光效电光源,是照明节能的手段之一。    (七) 防雷与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都是合在一起的,组成混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通常是在 4欧以下。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板。尽管基础钢筋等自然 接地体已能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仍需要装设水平的人工接地体,将主要的建筑物基础连接成接地网,这对均衡电位,提高安全性都有好处。
出处 《工程管理前沿》 2020年0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06月1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