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在治疗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治疗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下肢1科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8岁,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CT平扫+二维+三位重建检查,其中实验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折模型,通过模型制定精准的手术策略,待手术时机成熟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X线、CT等相关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规划和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4±12) min,(72±8) ml;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21) min,(132±14)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0、14.320,P<0.05)。实验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43±13)分,踝关节ROM评分(46±10)分,踝-后足(AOFAS)评分(90±8)分;观察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22±9)分,踝关节ROM评分(24±7)分,AOFAS评分(76±7)分,两组患者术后踇长屈肌力、踝关节ROM、踝-后足(AOF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0、21.260、19.320,P<0.05)。结论在术前3D打印技术辅助下,根据骨折类型通过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可明显缩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固定质量及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踇长屈肌及周围软组织粘连,3D打印技术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疗效良好。
出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04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