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评价LenSx和LenSAR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4至11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86例(90只眼),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LenSx组44例(45只眼),LenSAR组42例(45只眼)。手术过程中获得下列观察指标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操作性指标包括尝试对接次数、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预劈核时间、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负压吸引眼球的总时长;临床效果指标包括飞秒激光前后的眼压变化、结膜下出血率、晶状体前囊膜是否切开完整、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居中性(前囊膜切口是否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晶状体核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nSx组和LenSAR组尝试对接次数分别为1(1~4)、1(1~2)次,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分别为13.00(10.00~22.00)、3.00(1.00~3.00)s,飞秒激光预劈核时间分别为(16.67±3.36)、(12.38±4.36)s,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分别为(30.49±3.53)、(15.36±4.29)s,负压吸引固定眼球的总时长分别为(97.23±19.96)、(123.76±16.81)s,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8.71;t=-5.23,-18.26,6.82;均P<0.05)。两组患眼飞秒激光术后眼压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LenSx组和LenSAR组术后与术前眼压差值分别为(2.99±4.66)、(5.64±5.42)mmHg(1 mmHg=0.133 kPa);结膜下出血率分别为33.3%(15/45)、8.9%(4/4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χ²=6.67;均P<0.05)。两组晶状体前囊膜完整切开率、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nSAR对接过程便捷,结膜下出血少;LenSx总负压吸引时间短,眼压升高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30-535)
出处 《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07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