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初步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青岛眼科医院行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的28例(43只眼)儿童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28例患者年龄(7±4)岁(2~12岁);男性14例,女性14例。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均成功夹持于晶状体后囊膜撕开区。术后随访6.0~12.0个月(平均8.4个月)。除1例(2只眼)患者无法配合检查视力外,其余27例(41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1、0.1~<0.3、0.3~<0.5、≥0.5术前分别有17、17、4、3只眼,术后分别有4、4、5、28只眼,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末次随访等效球镜度数为(0.21±0.74)D。3只眼术后1周出现药物相关性高眼压,停用糖皮质激素性眼药后随访眼压正常。随访过程中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均稳定夹持于后囊膜撕开区。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视轴区混浊,未见虹膜前、后粘连及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轴区混浊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43-348)
出处 《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05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