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不同风险切割值的唐氏综合征序贯筛查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拟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唐氏综合征序贯筛查策略作为产前诊断指征的适宜风险切割值。方法依据文献或现场调研(产前咨询、筛查、诊断及妊娠终止所需的费用)设定参数,建立100万单胎妊娠孕妇理论模型。设定策略原则如下,策略Ⅰ:传统中孕期血清学三联筛查,风险切割值1/300(策略Ⅰ-1)或1/1 000(策略Ⅰ-2)行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检测,检测高风险者行产前诊断,即传统中孕期血清学三联筛查—cffDNA—产前诊断策略;策略Ⅱ:结合风险度先分流,高风险进行产前诊断,临界风险采用cffDNA,切割值自高而低分别为1/10(策略Ⅱ-1)、1/50(Ⅱ-2)、1/100(Ⅱ-3)、1/150(Ⅱ-4)、1/200(Ⅱ-5)、1/250(Ⅱ-6)、1/300(Ⅱ-7)。主要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当增量成本费用较低并低于抚养1例患儿所需费用时,相应策略更具优势。次要指标为总费用、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同时参考筛查效率。结果(1)策略Ⅰ-1及Ⅰ-2可分别检出唐氏综合征1 921例和2 199例,低于策略Ⅱ(Ⅱ-1~Ⅱ-7:2 202~2 212例);漏诊且存活病例数分别为312例、100例,高于策略Ⅱ(Ⅱ-1~Ⅱ-7:98~90例)。策略Ⅰ-1总产前诊断病例数(2 081例)及每检出1例患儿需产前诊断病例数(1.1,2 081/1 921)最少、策略Ⅱ-7最多(37.2,82 385/2 212)。(2)卫生经济学评价中,策略Ⅰ-1总费用(92 889.6万元)、成本-效果(23.7万元)与效益/成本比值(4.90)最优,其次为策略Ⅱ-7(分别为95 738.0万元、37.1万元和3.11),策略Ⅰ-2最差(分别为104 088.3万元、40.4万元和2.85)。(3)将策略Ⅰ-1作为基线进行增量成本效果评价,策略Ⅰ-2增量成本最高(158.0万元),策略Ⅱ增量成本范围为153.5万元(Ⅱ-1)~125.9万元(Ⅱ-7),接近或低于抚养1例患儿费用(152万元)。(4)敏感性分析提示,cffDNA价格是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其价格降低至1 075元,策略Ⅱ-1增量成本效果比最低(75.7万元);继续降低至低于697元时,策略Ⅰ-2增量成本最低(少于52.3万元)。(5)敏感性分析发现,cffDNA接受率不影响增量成本相关结论,策略Ⅱ-7增量成本效果比低于其他策略及抚养1例患儿所需费用。产前诊断接受率降低至80%时,策略Ⅱ-7增量成本效果比最少,但增至166.9万元,高于抚养1例患儿费用。结论cffDNA用于高风险人群策略(Ⅰ-1)产前诊断病例数少,除增量成本以外的卫生经济评价参数最优,但漏诊最多。以1/300(策略Ⅱ-7)为产前诊断切割值筛查效率较优、增量成本效果比最少,但产前诊断病例数增多。cffDNA价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当其降低至1 075、697元时,以1/10为切割值(策略Ⅱ-1),或"临界风险"人群全部采用cffDNA(策略Ⅰ-2),增量成本效果比最低,综合筛查效率成为最优策略。产前诊断接受率降低影响异常病例检出,同时增加增量成本,不利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开展。
出处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