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图评估颈椎后凸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作为后凸组,纳入正常颈椎曲度的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下颈椎曲度(C2~C7 lordosis,CL)、C2~C7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T1倾斜角(T1-slope,T1S)、脊颅角(spinal canal angle,SCA)和颈部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为矢状位屈伸运动时颈部肌肉共同收缩比(co-contraction ratio,CCR)。以Spearman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1.4±0.9)分,低于后凸组的(2.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71,P=0.30)。对照组NDI为4.3%±2.5%,明显低于后凸组的5.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4)。对照组下颈椎曲度为-18.76°±2.43°,明显低于后凸组的13.80°±7.59°(t=3.43,P<0.01);对照组脊颅角为85.94°±4.52°,明显高于后凸组的84.07°±10.44°(t=0.95,P<0.01);对照组T1倾斜角为24.00°±2.85°,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5.47°±11.33°(t=4.25,P<0.01);对照组C2~C7 SVA为(30.35±6.59)mm,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9.08±14.47)mm(t=4.09,P<0.01);对照组ROM为50.23°±3.07°,明显高于后凸组的45.63°±11.73°(t=2.21,P<0.01)。对照组中立位至屈曲位CCR(CCRNF)为0.46±0.20,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84±0.13(t=12.61,P=0.005);对照组后伸位至中立位CCR(CCREN)为0.55±0.21,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79±0.16(t=7.10,P=0.042)。CCRNF与VAS(r=0.504)、NDI(r=0.322)、下颈椎曲度(r=-0.240)、T1倾斜角(r=-0.591)、C2~C7 SVA(r=-0.474)、ROM(r=-0.303)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CCREN与VAS(r=0.339)、NDI(r=0.243)、下颈椎曲度(r=-0.347)、T1倾斜角(r=-0.341)、C2~C7 SVA(r=-0.346)、ROM(r= -0.065)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客观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颈部屈曲动作时颈伸肌过度激活,肌肉协同性较颈椎曲度正常者差。
出处 《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13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7月2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