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腹腔镜Anderson-Hynes术不同操作通道在婴幼儿UPJO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操作通道在经腹腹腔镜Anderson-Hynes术治疗婴幼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经腹腹腔镜Anderson-Hynes术治疗的64例0~3岁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通道不同,分为传统操作通道(A组,24例)、经脐缘单部位两通道(B组,21例)、经脐缘单部位三通道(C组,19例),对比分析三种操作通道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瘢痕评分上的差异;对比术前与术后在肾盂前后径(renal pelvis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RAPD)值、最小肾实质厚度、分肾功能(differential renal function,DRF)的变化,评估手术效果。性别及手术侧别采用Pearson χ2检验;手术并发症分析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如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则行LSD多重检验;肾积水改善情况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6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15.69(3~30)个月。A、B、C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0.63±27.25)min、(100.38±29.17)min和(124.42±37.41)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2,P=0.00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318,P=0.299);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76,P=0.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74,P=0.018)。A、B、C组术前RAPD值分别为(3.34±0.73)cm、(3.22±0.66)cm和(3.45±0.82)cm,术后RAPD值分别为(1.95±0.45)cm、(1.83±0.38)cm和(2.08±0.62)cm,各组手术前后RAP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C组最小肾皮质厚度术前分别为(2.45±0.54)mm、(2.25±0.45)mm和(2.26±0.55)mm,术后分别为(3.12±0.67)mm、(2.91±0.54)mm和(3.03±0.60)mm,各组手术前后最小肾皮质厚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6例)、B组(5例)和C组(9例)DRF值术前分别为31.00%(23.50%,38.00%)、33.00% (22.50%,37.00%)和31.00% (25.50%,38.50%),术后分别为42.00%(32.50%,46.75%)、39.00% (32.50,45.00%)和40.00% (35.50%,46.00%),各组手术前后DR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种操作通道手术方式均安全可靠;在技术开展初期,经脐单部位三通道技术手术时间更长,难度更高,不易掌握;经脐单部位两通道操作简单,较易掌握,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
出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年09期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