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机械通气模式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呼吸支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 2种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治疗失败的50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n=25,采用HFOV通气模式治疗)和对照组(n=25,采用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对2组受试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不同分级RDS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组受试儿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RDS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参加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受试儿性别构成比、胎龄、出生体重、生后时间、分娩方式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观察组受试儿PaO2、PaCO2水平及OI明显高于、低于及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2±13.8) mmHg (1 mmHg=0.133 kPa)与(82.6±11.5) mmHg, (38.1±5.2) mmHg与(46.5±6.1) mmHg及10.6±2.7与17.3±3.9,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40,t=5.240、P<0.001,t=7.484、P<0.001)。③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2.6±7.3) h vs (93.7±8.9) h,(27.5±2.5) h vs (31.5±3.0) h],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2、5.121,P<0.05)。④观察组Ⅱ、Ⅲ、Ⅳ级RDS受试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⑤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8/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 P<0.05)。结论对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取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较HFOV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是该类受试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