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自信地迈向成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让学困生自信地迈向成功

卓美梅

卓美梅广东省惠州市第四中学516000

摘要:“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教师要把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作为教好英语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自信成功学习英语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成绩是有好差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英语尖子。而培养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困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他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逐渐形成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一、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要不吝啬表扬

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教师却象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在课堂上,对于学困生教师尽量提一些估计他们能够答出的问题,答对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不批评而加以引导;对他们在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加强当面辅导,反复讲清道理,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就这样,教师不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情感,注意维护学困生的自信心,使学困生把这种情感逐渐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学生们都能说:“Ican!”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英语充满自信,相信自己“Ican”。

二、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这部分学困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教师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节奏。在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IcanlearnEnglishwell”的自信心。

三、在课堂上要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教师要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不但辅导英语,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任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例如有位学困生,他的英语读得较好听,我就事先帮他预习新课的单词,关键是一遍遍先跟着我学会。早自习让他常领全班同学读,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增强了他学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四、在课堂上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学困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学困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结束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学生们的心中去,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