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马玉颖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镇赉镇中学137300

当下的学校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两种策略,一是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进而来提高教学质量。就我们学校目前状况来看,应属于后者。化学上讲结构决定性质,对课堂教学而言,模式决定效益。“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就是从原来关注教师“教”的模式转向关注学生“学”的模式,从而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中国教师报称:“和谐互助”高效课堂被誉为“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的教学策略,也正因简单易学而备受关注。“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一、小组划分

“和谐”是指在竞争和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助”是指同学在相互启发帮助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谐互助”就是“和而共谐,助而互进”。通过出去学习以及根据班级学情,我将学生三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徒弟”,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一帮二,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师徒双赢。当然,谁是“师傅”,谁是“徒弟”,不是单凭考试成绩来确定的。我从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性格品行逐一进行了解,再通过观察,才把他们粗线条地进行大致划分归类。同时,“师傅”和“徒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师傅”会因为胜任不了而被教师调整为“徒弟”,而有的“徒弟”会因为进步比较大而升为“师傅”。而这几个师傅又由师长负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互补,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学生成了最大的学习资源。互助大大增加了学生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变得“胆大包天”,变得异常自信。

二、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互助”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互助释疑、互助巩固、互助拓展、总结提高。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环节设计,如复习课的环节是:知识回顾——题型讲解——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当堂检测。新授课的环节是:自学交流——质疑交流——互助提高——总结归纳——当堂作业。语文课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研读共品——互助释疑——互助提高——总结提高。

学校教师不仅从各大环节上进行研究,还针对各环节的操作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实施的效果。如“激励点评,能力提升”环节的要求是:面向同学,声音洪亮,语言自然大方;点评时注重对题目思路方法的分析,点明注意事项,并提示如果“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然后“师傅”点拨、纠正、补充;如果“徒弟”不会的,让“师傅”先讲;如果“师徒”都不会的,由“师傅”独自或带着“徒弟”向其他“师傅”请教,直到“徒弟”懂了为止。“让学生张开口,教师闭上嘴”,总结方法与规律,其他同学要求高度专注,积极质疑、追问、解答。

三、确立课堂规则

如何建立课堂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规则之一是自主学习。“对学”的基础是独学,没有充分的独学,“对学”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因此,在“学习问题单上”,他们强化了自学指导意见的提示。

规则之二是倾听。倾听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互动交流的基础。“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规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解,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基础上,要敢于插话质疑、补充,学会换位思考,不急于作无谓的争吵,要设法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规则之三是“师徒”之间捆绑发展。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必须是“师徒”都举手才有机会回答问题,展示的是“我们”的成果,而非个人的见解,“我们永远大于我”,避免课堂成了“师傅”的一言堂。这就要求“师傅”必须教会“徒弟”,这种“连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徒”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帮扶“徒弟”的积极性。

规则之四是不懂就问。经过独立思考还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向“师傅”请教,只要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捕捉到“智慧的火花”,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有多问、勤问才能实现这一飞跃。

规则之五是不包办代替。在小组成员和睦相处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部分优秀的“师傅”为了赶进度或急于求成,会一手包办“徒弟”的学习,这无异于剥夺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此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如设计的训练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好学生“吃得饱”,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让课堂成为“培优补弱”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规则之六是限制性发言。在鼓励“徒弟”发言展示的同时,限制“师傅”的发言次数和时间,避免“师傅”的话语霸权,从而提高“师傅”的发言质量和“徒弟”的发言机会。

规则之七是保证有效讨论。避免剥夺别人思考权利的行为,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另外避免学生讨论交流深度不够,思维刚进入状态,就被教师强行打断,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谐互助”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欣赏与尊重的和谐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它教会了学生发现、挖掘和欣赏他人,能够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了学生求同存异的素质,学会了宽容和尊重。改革没有终点,很多教育问题等我们去探索,今后的路还会很艰难漫长。我们不期望到达幸福的彼岸,但是,我们会永远走在朝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