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痹王利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中医治疗心痹王利民

王利民

王利民(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庆虹桥医院163712)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治疗心痹。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瘀阻肺络证治法:化瘀宣肺。

【关键词】中医治疗心痹

心痹指因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

[诊断]

1.本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2.临床表现:既往多有关节或肌肉游走性酸楚、疼痛等三痹病史。亦约有1/3的病人无三痹病史。

3.早期心脏症状表现不明显,经多年后始见心悸,气促,咳嗽,咯血,胸痛,浮肿从足跗起等典型症状。

4.体征有口唇发绀,颧颊紫红,心界扩大,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并可见肝大、压痛,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5.化验血沉及抗“O”增高。X线检查心脏扩大。心电图示二尖瓣P波。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情况。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

2.肺心病:具有慢性咳嗽史,以咳嗽气喘、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

[辨证要点]

辨标本虚实:心痹多由三痹发展而成。风寒湿热之邪杂至,侵袭五体,形成痹病,若不及时治疗,进一步由五体之痹内舍于脏腑,则形成内脏之痹。《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脉损害,而发展为心痹。其证多虚实并存,病之初期以风寒湿等外邪之证为主,久之损伤心气、心阳或心阴;心阳不足,水停为饮,出现水气凌心;心气亏虚,运血无力,则心脉血瘀,此时则为标实本虚之证。

心痹日久,阳气虚衰,可发展为心衰,而成重笃之病。

[治疗]

(一)现代治疗

1.西医认为心痹代偿期无需特殊治疗,失代偿期可采用地戈辛或西地兰强心,或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心律失常。

2.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如二尖瓣分离术、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3.注意治疗三痹,防止复发,避免受寒、久处阴湿之地及过度劳累。

4.出现心衰时应限制钠盐摄入。

(二)辨证治疗

1.湿热阻络证

证候:关节沉重酸痛,心悸,胸闷,发热或不发热,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宣痹和络。

方药:白虎汤加减。石膏30克,知母12克,甘草5克,粳米30克。苍术10克,桂枝5克,忍冬藤12克,晚蚕砂10克。

加减:

心痹复感风寒湿热等邪,出现肢体痹痛者,选加防己、桂枝、秦艽、防风、五加皮等。

2.瘀阻肺络证

证候:两颧紫红,唇指青灰,头晕乏力,心悸怔忡,气喘咳嗽,甚则咯血,或见心痛,舌青紫或有斑点,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化瘀宣肺。

方药:桃红饮加减。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尾12克,川芎10克,威灵仙15克,麝香1克,太子参12克,广郁金12克。

加减:

出现心悸水肿者,加葶苈子、杏仁、防己、前仁、茯苓等。

3.心气亏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淡白,舌淡嫩,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人参5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杏仁10克,橘皮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8克,黄芪12克,茯苓10克,酸枣仁12克。

加减:

兼血瘀者,加地龙、水蛭、肉桂或党参、丹参、茜草等。

4.心阳亏虚证

证候:心悸,心胸憋闷,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口唇青紫,或下肢浮肿,或有心痛,眩晕,舌质淡,苔白滑,脉弱而数,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保元汤加减。黄芪12克,人参6克,甘草6克,肉桂4克(后下),生姜3片,附片10克,茯苓12克,丹参30克。

5.心阴亏虚证

证候: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盗汗,午后低热或颧红,口干,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补心阴。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6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

朱茯苓12克,天冬、麦冬、生地各10克,酸枣仁12克,远志12克,五味子5克,当归10克,桔梗10克,柏子仁10克。

6.心脉瘀阻证

证候:心悸怔忡,胸闷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舌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宽心。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红花各10克,枳壳6克,赤芍12克,柴胡6克,甘草5克,桔梗10克,川芎6克,牛膝12克,广郁金12克。

加减: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怔忡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

7.水气凌心证

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咳吐清稀痰涎,喘咳不能平卧,口唇紫暗,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紫,苔白滑,脉弱而数或结或代。

治法:温补心肾、化饮宁心。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5克,黄芪12克,附片6克,葶苈子15克。

(三)其他治疗

1.单方验方

(1)威灵仙、寻骨风、鸡血藤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适宜于风湿活跃者。

(2)葶苈子10g,大枣5g,水煎,每日1剂,适宜于心衰者。

(3)黄芪15g,五味子、附子、桂枝、人参各9g,水煎服。

(4)猪心脏1具,大枣30枚,共煮熟烂,饮汤、食心及枣。

2.针刺疗法:取曲池、合谷、大椎、风门等穴;关节痛加肩髃、肩井、尺泽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参考文献

[1]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

[2]戴国华.冠心病风病说[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王兴,张友堂,姜波.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