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管在腰段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 1

负压管在腰段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刘福斌田雪娇杨水平

刘福斌田雪娇杨水平(湖北省来凤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来凤4457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245-01

【关键词】负压管腰段硬膜外穿刺

鉴于吗啡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选择T12、L1也可满足上腹部手术,甚至是胸部手术(亲水性阿片类吗啡向头侧扩散较多,可采用腰段硬膜外置管进行急性术后疼痛治疗)[1],鉴于目前所有的一次性椎管内麻醉穿刺包中均有“负压管”,而麻醉师们很少很好地应用它,鉴于能更好地带教学生,我院麻醉科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行硬膜外穿刺时均采用负压管法观察负压,从而使穿刺操作和负压的观察更为方便[2]。

具体方法为:当带针蕊的硬膜外针进入棘上韧带内侧时,抽出针蕊,接上前中1/3有3mm左右长的水柱的负压管,在缓缓进针穿刺过程中有黄韧带突破感时观察水柱吸入或有无波动的情况,共统计163例:穿刺间隙为T12.L1、L1.2、L2.3或L3.4。此方法硬膜外穿刺操作过程中“负压”,有四种情况,1.黄韧带突破感出现的同时即有明显的水柱吸入;2.黄韧带突破感出现的同时有水柱轻微的波动;3.无明显黄韧带突破感,但却出现了水柱的吸入或波动;4.无水柱的吸入或波动,但操作者已经感到突破了黄韧带,故用老办法,负压由玻璃注射器试出。

结果为:以上第4种情况,L2.3占4例,L3.4占9例,余均有负压表现,即1、2、3种情况占150例,经统计计算,腰段硬膜外穿刺负压管法出现负压率约为92%,远远超过半数病例,且在此163例硬膜外穿刺操作过程中,无一例穿破硬膜。此方法还避免了注射器试负压而推入过多空气的可能性。

硬脊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的一狭腔称为硬膜外腔。其中含有淋巴管、椎内静脉丛、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以及脊神经根。分析产生负压的主要机理是硬膜外穿刺进针突破黄韧带时,推开了硬膜,从而使硬膜与黄韧带之间的潜在性间隙的容量扩大有关。分析无负压的原因,可能是穿刺点太低位,如L2.3、L3.4靠近脊髓终池部位,硬膜(蛛网膜)本身离黄韧带远,穿刺时未能推出硬膜丝许;或者是因为硬膜外腔结缔组织太致密。颈、胸段硬膜外间隙穿刺时经常可以观察到负压的出现,而腰段硬膜外间隙穿刺时只要细心观察,出现负压表现的几率也很高。有关负压的产生的推论较多,上述硬膜外移动的推论较具说服力。当然临床工作中不难观察到于第一次负压出现后再将穿刺针轻轻推进时,仍可出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负压。据此,任何可以增大硬膜外间隙的因素都可形成负压。穿刺时病人屈曲的体位,腹腔内脏对其系膜的牵引力传导到椎间孔外硬膜,都可使硬膜外间隙的容积增加。在硬膜外穿刺过程中,不难遇到负压随病人的呼吸波动的现象,因此也有人认为负压是由胸腔的负压传导而来的。

总之,与以往轻推注射器法试负压相比较,用负压管法来观察负压是值得在腰段硬膜外穿刺操作实践过程中全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PaulG·Barash.《临床麻醉手册》.第二版.653页.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6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