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张颖

山东省乳山市竞技体育学校264500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别人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理解、领悟生活中的现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是学习的意义所在。一旦知识与生活融合,便会激发出巨大的魅力,也将刺激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一起事情最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常,一节物理课可以分成“情境导入提出问题——逻辑分析解决问题并提出概念——综合例题应用问题——总结归纳”等四部分,教师就要针对这几个教学环节多个角度开发教材。

一、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就要创设与内容相关的生动情景,导入课题,让学生鲜明感觉到概念和趣味的存在,激发求知欲

例如,我在授课过程中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起跑线上,有一辆汽车、一辆摩托车同时启动,完成1000米的行程。请问:

1.启动后十米内,谁领先?谁又先完成赛程?

答:摩托车前期领先,但是汽车先完成赛程。

2.为什么前期摩托车领先?又为什么汽车先完成赛程?

答:摩托车前期领先的原因是摩托车启动得快,汽车先完成赛程的原因是汽车启动后的速度大。

3.启动快和速度大是一样的吗?

经过思考后,学生就可以理解到启动快是指摩托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速度从零提高到稳定速度;而速度快,指的是指汽车的稳定速度比较大。

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洪水的密度为什么会大于水的密度?学生答:因为是沙子和水混合了。

2.沙子和水在质量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二者质量之和是10.18kg。

3.沙子和水在体积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体积和是10dm3。

经过上述的分析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找到解题思路。在这个例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容易增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认识,以及物体混合之后会产生新的密度,也让学生了解到一种运用混合密度求解各种物质含量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读书学知识不是空读书,而是活学活用。

在总结归纳阶段,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生活中去体验课堂所学知识,有利于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及日常生活的关系。如利用一支小小的铅笔作验证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比较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大小关系,测金属的直径,制作滑动变阻器等实验;用乒乓球做浮力、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能的相互转化等实验;用塑料袋做摩擦起电、物体的浮沉、光的直线传播、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实验;用矿泉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大气压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等实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生活融入学习,再让学习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