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

刘浩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卫生院;江苏省徐州221354)

【摘要】目的:针对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总结临床心得、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黄褐斑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分别采取对症治疗。结果:本组58例患者,肝郁气滞型32例(55.17%),脾虚湿滞型10例(17.24%),肾虚型16例(27.59%),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是治疗黄褐斑的可靠手段。

关键词:辨证分型;黄褐斑;治疗效果

黄褐斑好发于面部,具有面积对称、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等特点,斑片为黄褐或淡黑色,患者无自觉症状[1]。中医认为,黄褐斑属于“肝斑”、“黧黑斑”、““蝴蝶斑”范畴,与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内治以滋补肝肾、疏肝解郁、健脾除湿为基本原则,并认为“治斑不离血”、“无瘀不成斑”[2],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确保气血运行条畅。本文将针对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总结临床心得、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黄褐斑患者,所以患者均已经过明确诊断,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女性42例,男性16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2.57±12.84)岁,未婚13例,已婚45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斑片位置、伴随症状,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分布对称的颜面部黄褐色斑片,呈地图状或蝴蝶状,目周、面颊分布最多,斑色发青,境界清晰;患者情志不遂,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而改变;女性连续3~4个月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有双乳胀痛、斑色加深、胸胁痞胀等症状;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辨证:气滞血瘀,肝郁化火。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成分:白芍、当归、益母草20g,柴胡、陈皮、川芎、茯苓、红花、桃仁、干地黄各10g,生白术、凌霄花各15g,木香6g。

1.2.2脾虚湿滞型

临床表现:暗灰色、灰褐色、淡褐色斑片,主要分布为鼻周、口周、前额、双颧等部位,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身疲乏力,失眠多梦或神疲嗜睡;女性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出现闭经;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濡滑。辨证:气血两虚,脾虚湿滞。治宜:健脾化湿,活血行气,使用人参健脾丸治疗,成分:炙黄芪30g,炒山药、炒白术、炒扁豆、冬瓜皮等各15g,人参、云苓、白附子各10g,砂仁、升麻、炙甘草各6g。

1.2.3肾虚型

临床表现:淡褐色、暗灰色斑片,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包括颜面、两颊、耳前,斑片面积大;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清频,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遗精;或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燥热、小便黄、大便干、盗汗、口渴等症状。辨证: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偏阳虚与偏阴虚两种类型。偏阳虚治宜:温阳益肾,活血化瘀,采取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成分:制附片、肉桂、山萸、云苓、丹皮各10g,熟地、炒山药各20g,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凌霄花各15g,细辛5g。偏阴虚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成分:熟地、仙灵脾各15g,山萸、泽泻、丹皮、云苓各10g,炒山药、旱莲草、枸杞子各20g。

治疗时采取加减疗法,针对患者主证治疗,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胸闷乳胀患者,可加入金橘叶、郁金;腹胀纳差患者,可加入玫瑰花、陈皮、炒麦芽、川朴等;腹胀便溏患者,可加入炒扁豆、炒山药、人参等;月经不调患者,可加入益母草、丹参;失眠多梦患者,可加入炒枣仁、合欢皮、柏子仁。所有方剂均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2周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处方。

1.3评价标准

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3],基本治愈:评分法计算下降指数大于0.8;肉眼可见斑片颜色基本消失,面积消退90%以上;显效:评分法计算下降指数大于0.5;肉眼可见斑片颜色变淡,面积消退60%以上;好转:评分法计算下降指数大于0.3;肉眼可见斑片面积消退3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三者合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肝郁气滞型32例(55.17%),女性31例(96.88%),男性1例(3.12%);脾虚湿滞型10例(17.24%),女性6例(60%),男性4例(40%);肾虚型16例(27.59%),女性5例(31.25%),男性11例(68.7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见表1。

3.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病变,发病原因复杂。中医认为,黄褐斑病机根本在于气血、脏腑、冲任失调,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导致颜面失与荣养,气血瘀滞,形成黄褐斑[4]。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取维生素类、果酸、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作用单一,难以实现综合调节[5]。中医辨证疗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调节脏腑阴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使面部荣华有光,斑片消退,且不良反应较少。

本组58例患者,肝郁气滞型32例(55.17%),脾虚湿滞型10例(17.24%),肾虚型16例(27.59%),表明肝郁气滞型最常见,其次为肾虚型及脾虚湿滞型。同时,肝郁气滞型患者多为中年女性,肾虚型患者多为中年男性,脾虚湿滞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大。由此可见,中青年男女是黄褐斑的高发人群,女性发病主要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病机多为气血不调,肝郁气滞;男性发病主要与思想压力过重、房事过度有关,病机多为肾虚精衰,气血不足;青少年男女发病主要与劳伤脾土、饮食不节、偏食五味有关,病机多为脾虚湿滞[6]。经过3个疗程的中医辨证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表明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可靠,能够照顾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对肝郁气滞型患者,使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柔肝;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益母草活血调经;诸药合用,能够养血疏肝、活血调经。对脾虚湿滞型患者,使用人参健脾丸治疗,能够温阳健脾,益气养血。对肾虚型患者,分别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肾阴虚、阳虚,能够使肾阴阳平衡、协调,实现冲任条畅、化瘀消斑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优势十分明显,能够实现气血运行条畅,平衡经络,是治疗黄褐斑的可靠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星娟.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及临床心得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4):104-105.

[2]钱雪琪.微针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3]刘思汛.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4]刘邦民,坚哲,李春英,汤亚娥.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与部位分型及病程的关系[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05):532.

[5]贺成彪,汤亚娥.辨证论治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05):546-547.

[6]曾晓婷.翁丽丽教授中医皮肤美容经验总结及活血祛斑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