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在临床上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在临床上的应用

段延章

段延章

河北省藁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052160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在临床上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份到2012年2月份到医院就诊的无冠心病病史且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患者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很满意于临床医生的各项检查和健康教育。结论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在临床上的应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建议推广到其他医院的心血管科室。

【关键词】心血管风险评估应用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1]。心血管疾病以其高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然而有大约一半的心源性死亡患者之前未被诊断心血管疾病或无相关症状,所以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成年人开始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临床医生或者因患者没有特殊症状而忽视患者的诊断,或者采取非常不合理的检查手段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2]。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决定将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出台的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应用于临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份到2012年2月份在本院就诊的无冠心病病史且无症状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整体风险评分即利用多种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无冠心病病史且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这些评分方法能把多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整合为一个量化的评估指标,对冠心病的预防及干预具有指导意义[2]。在张抒扬的文章中提到整体风险评分方法可以把个体的心血管风险归于“低危”、“中危”和“高危”。“高危”多指患者10年冠心病硬性事件整体风险>20%,“低危”多指患者10年冠心病硬性事件整体风险<10%,“中危”则介于两者之间。根据指南的建议对患者进行Ⅰ类B级证据即对所有无症状成年人都应该获取其冠心病家族史。另外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必要地外周血指标筛查,如进行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中的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的检查,而对无症状的中危成年人,是否有必要行Lp-PLA2检测评估心血管风险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中如果有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心肌梗死病史的,那么一定要对其进行家族史和遗传学方面的检查;

2.2冠心病是环境因素与多基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的遗传学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结果,因此对于冠心病的遗传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2.3有研究显示[3],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首要问题,血脂异常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当血脂异常时,血脂代谢率较低,容易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给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以健康指导,如重视健康的饮食,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懂得适时放松,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等,很多患者反应能有效控制血压波动,调节了血脂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4严格遵守指南中所列举的不同人群没有必要做的检查,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的同时也有利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收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2.5对于具有较多危险因素、本身具有较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来说应该接受更为复杂的心血管检查,比如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斑块核磁共振显像,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能够有效地筛检出高危人群,阻断了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3讨论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然而有的猝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据统计,有70%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心血管意外并非真的“意外”,猝死并非毫无预兆。由于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成年人用脑过度,工作超负荷运转,睡眠不足,休息不好,情绪不安,这些都可以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压力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症状[4,5],如胸痛、心律失常、胸闷气急和高血压等等,再加上他们对自身健康不太关心,尤其是对健康体检意识淡薄,致使疾病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贻误了治疗或手术时机,所以成年人一定要定期体检,尤其是潜在的心血管患者,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心血管疾病已经在发展,现在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在临床上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等级,为提供进一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可以提高医院医生的学习能力和诊疗技术,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艾丽曼·奴尔买买提.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2.26:32-33.

[2]张抒扬.重视整体危险的评估.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3-65.

[3]王丽娜,曹丽,张敬.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5):629-631.

[4]PerlsteinWM,CarterCS,ServanD.Syndromeofchestpain.JClinPsychiatry,2005,66(3):20-25.

[5]杨菊贤.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2003,12(增刊):493-496.

作者简介:段延章(1974—),男,汉,河北省藁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