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

/ 2

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

窦霞马雪鹏武方明

窦霞马雪鹏武方明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影像科831100

【摘要】目的评价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R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患者均行SWI序列扫描。结果16例病例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7例,其中6例为手术病理证实,10例为临床证实或具有典型的影像征象。常规扫描发现病灶33个。磁敏感序列发现69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51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18个。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是一种脑血管畸形,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并非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隐匿性、多灶性等特点。以往发现率低,随着MRI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但常规序列亦有漏诊。而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较好。本文回顾性分析16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探讨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例CA中,除10例脑实质内病灶具有典型影像表现或临床证实外,其余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男9例,女7例,年龄33-52岁,平均41岁,均为脑内型,临床有症状12例,主要表现为头痛5例,抽搐2例,癫痫1例,视力下降2例,运动和感觉异常2例;无症状偶然发现的有4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序列MRI扫描,同时加扫SWI序列。

1.2检查方法使用GE3.0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行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的轴位T1WI、T2WI、FLAIR、梯度回波序列、DWI,扫描层厚6mm,层间距1mm,矩阵256×256。同时加扫FLASH-T2*WI序列。ADW4.5工作站进行SWI图像后处理。

2结果

2.1数目、位置、大小及形态16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共发现病灶69个,其中病灶最多1例共发现16个,最大病灶直径约2.8cm,最小病灶约3mm,平均1.3cm,病灶大部分位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病灶边缘有分叶。

2.2MRI表现42个病灶表现为稍长T1内有短T1信号,长T2信号,其中病灶内有低信号网格状分隔18个,病灶周围有短T2信号环24个;9个病灶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10个病灶表现为等或稍长T1、T2信号;8个病灶为斑点状稍长T1、短T2信号;DWI显示T1WI、T2WI高信号者和低信号者均为低信号,部分病灶表现为高信号灶周围低信号;在SWI序列上,所有磁敏感效应均表现为低信号。

3讨论

3.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基础及分型

3.1.1病理基础: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人种有关,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倾向[1]。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

3.1.2分型目前多认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是起自脑内毛细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临床常无症状,多为CT或MRI检查时发现。本组多发7例,占总病例数的43.8%(7/16);病变好发部位在幕上,占80%[2],本组88.4%(61/69),略高于文献报道。Zabram等[3]根据其MR影像表现特点将脑CA分为4型,Ⅰ型:T1WI、T2WI呈高信号,T2WI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Ⅱ型:T1WI呈网状高、低混杂信号,T2WI在网状高、低混杂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Ⅲ型:T1WI、T2WI均呈等或低信号;Ⅳ型:病灶在T1WI、T2WI呈点状、局灶性的低信号影。本组病灶按此分型,7个病灶符合I型,43个病灶符合Ⅱ型,10个病灶符合Ⅲ型,9个病灶符合Ⅳ型。本组患者以Ⅱ型最多,占62.32%(43/69),本组行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发现Ⅲ、Ⅳ型较多,由于CA反复出血,病灶内不同时期出血及病灶内含铁血黄素含量较高,导致磁场的不均匀,产生不同程度的T2*对比效应,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对于Ⅰ型、Ⅱ型CA,常规SE序列及梯度回波序列、DWI无明显差异,仅在定性方面T2WI、梯度回波序列可显示病灶周围低信号环,而具有一定优势,对于Ⅲ型和Ⅳ型CA梯度回波序列能发现更多病灶,特别是小病灶,常规SE序列容易误诊或漏诊,梯度回波序列则可大大提高检出率。

3.2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特征性表现为T1WI、T2WI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本文研究表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选择合适的MRI扫描序列更有助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由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隐匿性和多灶性特点,常规序列不易显示小病灶的特征性表现,常需借助磁敏感序列,能够更为准确地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及发现更多的病灶。

3.3SWI原理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利用组织磁敏感性不同而成像的新技术。以梯度回波T2*序列为基础,采用全新的长回波时间,3个方向均有流动补偿的梯度回波新序列。与常规MRI相比,具有三维、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的特点,能很好的显示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细微差异,对含铁血黄素沉着、矿物质沉积等顺磁性物质非常敏感。SWI序列上表现为显著的低信号。在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方面弥补了常规MRI的不足,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4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SWI序列上大部分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的低信号影。但由于出血时间的不同,有的在低信号中会出现点状、条状或桑葚状高信号,周边环绕低信号环。SWI序列与常规MRI序列相比,对海绵状血管瘤内出血的检测更为敏感,尤其是早期和微量出血。SWI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的组织磁化率成像,只要组织间存在磁化率差异,理论上即可以通过SWI显示出组织对比。

总之,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常规MRI序列要敏感得多。因此在常规MRI序列扫描怀疑海绵状血管瘤时,需加扫磁敏感序列更有利于诊断及发现更多的病变,明显地提高了该病的检出率,在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病灶周边及其内部结构显示得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IdeC,DeCoeneB,BaudrezV.MRfeaturesofcavernousangioma.JBRBTR,2000,83:320.

[2]戴建平,朱明旺.颅内血管畸形.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1):44-50.

[3]逢利博,赵汝范,陈丽君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