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插柳柳成荫——“陀螺风波”带给作文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无意插柳柳成荫——“陀螺风波”带给作文教学的启示

周加清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本篇就是由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陀螺风波”给我作文教学启示——作文从课堂走向多彩生活。让我们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解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认知规律,营造宽松、民主的习作氛围,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习作环境,把成功与自信送给每一个学生,让个性自由张扬。

关键词:作文要从预设走向即时生成;作文要从课堂走向多彩生活;作文要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氛围

Willowsgrowbetterwithoutcarefulattention

——Tuoluogamebringsussomeinstructions

ZhouJia-qin

Abstract:Asateacher,we’llfreethestudents’imaginationwhiletheyaremakingacomposition.Wedon’trequirethemtodoitinsomesetmodelofacomposition.Thus,theycanflytheirimaginationwingsandmakeaperfectstudyandlife.

Keywords:Instantperformance;Colourfulclasses;Idealatmosphere

语文课上的“陀螺风波”,由一件“坏事”变成了写作训练的契机,也引发了我对写作教学新理念的思考。

一天,上课时,我发现李兵低着头,正聚精会神地玩弄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我悄悄地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原来,他又在玩陀螺!我真想大发雷霆,可理智提醒我:冷静些!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屏息凝视,等待我作出严厉的处罚。半分钟沉默之后,我拿起陀螺和颜悦色地说“这个陀螺真漂亮,老师很喜欢。今天下午的活动课,我们就来斗陀螺,怎么样?”孩子们听后,先是惊讶不已,继而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高呼:“耶—”

活动课上,孩子们带着造型别致的陀螺来到学校大操场上兴趣盎然地斗了起来。一节课就在斗陀螺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回到教室,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作过多的指导,让孩子们将斗陀螺的经过写下来。孩子们个个奋笔疾书,完全没有过去那种“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二十分钟过去了,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瞧,刘名在作文《有趣的斗陀螺》中写道“三,二,一,go,射击!”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用力抽动拉条。五颜六色的陀螺‘从天而降’,红的,白的,黄的,紫的,黑的……不停地旋转,一个个美丽的姑娘踮着脚尖在跳芭蕾舞哩!”童趣跃然在纸上!而差点受处罚的李兵在《我为自己喝彩》中则写道“哎呀,不好!我的‘旋风战士’差点儿被‘黑鹰’撞倒。我急得直跺脚,心里默默地祈祷:‘坚持,旋风,别倒下!’哈哈,看我的‘旋风战士’又挺直了身子,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战斗中去。好样的,‘旋风’!”多么生动的描写!就连平时一见到作文就头疼的赵小宣,这次作文也写了三百多字哩!下课了,孩子们迟迟不肯离开教室,有的在欣赏交流,有的在加工修改……周潇潇告诉我回家他还到网上去查有关陀螺的资料……

从收陀螺到斗陀螺再到写陀螺,这一场“陀螺风波”给了我作文教学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作文要从预设走向即时生成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固守事先设计的,有些甚至是开学初就定下来的教学和训练方案、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不顾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一成不变、按步就班的实施,而是要求能适时巧妙地捕捉偶发的写作材料,因势利导地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其自由表达。大量的写作实践表明,没想到的往往更精彩!

期末复习,正值瑞雪初降,整个校园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洁白的教学楼,洁白的树林,洁白的操场,在孩子们眼前组成了一幅新颖奇特的画面!语文课上,我十分投入地讲着复习要点,可几个孩子就是不听,不看,不动笔,不时地盯着窗外,并且有着有增无减的趋势,于是,我干脆让全班同学到雪地里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第二天,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日记交了上来。有的以散文的笔触描写了雪后校园的美景,有的记叙了打雪仗,堆雪人的欢乐,有的由雪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特别是有两位同学还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雪的纯洁无私。班里的“才女”梁思怡在小诗《科的使者—雪花》中深情地写道“一片片,一片片,像棉絮,似蝴蝶。雪花,美丽的冬的使者,乘着风,悄悄地,轻轻地来到人间。我欣喜地伸出手,拥抱这纯洁的、翩翩起舞的精灵……”一个懂得教育的老师应该珍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并且以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妥善处理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将许多即时生成的“负资源”转化为教学的“新亮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作文要从课堂走向多彩生活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得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多资多彩的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想,去感受,去体验。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生动而鲜活的材料,就是对生活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作文还会苦思冥想,东拼西凑,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感可表吗?

火热的社会生活是学生所向往的,教师可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去社区去参加宣传、调查、参观、郊游、采访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街道布局、绿化安排、宣传橱窗、社区文明建设等提出整治方案,指导学生用手中的笔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更是学生所熟悉的,其中融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主题中队会、队干竞选、运动会、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将学校工作与孩子的个性发展结合到作文教学中来,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感受生活,让“事事皆文章”。温馨而丰富的家庭生活是习作园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感受到亲情的美好,我利用每周星期三的晨会《我爱我家》的说话栏目让学生交流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有趣、感人的事学生兴趣盎然。张晨洋在《我教爷爷说普通话》中谈到:“我指着眼睛问爷爷:‘这怎么说?’爷爷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地说:‘anjing’哈哈……我差点没笑破肚皮。爷爷古铜色的脸涨得通红。爸爸连忙向我使了个眼色。“爷爷,别灰心,跟我学‘yanjing’,‘yanjing’爷爷终于讲对了!”。这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习作不正是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收获吗?

根据活动心理原理,以学生为本位,将习作训练活动化,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建构习作框架,培养习作感情,表达个性化认识。学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体验,加深体验,欲活动中写,写出自己活动时所做,所见,所感。引导学生吐纳内心真言,将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与交流的场所,将习作当作一种情感倾诉与交流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三、作文要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氛围

“作文,作文,听见头疼”是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的表现。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教师对教学要求理解肤浅,把习作和创作混为一谈,常常用承认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学生作文有关。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小至一个用得准确的标点符号,一个用得贴切的词语,一句描写生动,语言鲜活充满个性的句子,大到一段细腻、具体的描述,一个别出心裁的构思,适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喜悦,成功的乐趣。

例如有一次写《我的爷爷》,班上写作基础比较差的明明同学选用了两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外貌描写,语言虽然生硬,但是比较通顺。对他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在本子上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你爷爷是什么模样,如果把爷爷的外貌写出来就更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外貌的描写了。

小学阶段的作文是连笔,重在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不一定非得“像模像样”地“作”,同样可以“不知不觉”地“习”。如果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习”的空间,“习”的自由。习作,点拨与成果展示,那么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底气,用他们的手写他们的口,用他们的手写他们的心,而一旦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我们还担心他们对习作的爱难于出口吗?

让我们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解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认知规律,营造宽松、民族的习作氛围,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习作环境,把成功与自信送给每一个学生,让个性自由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