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晏争研

株洲市人民医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治疗后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82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CT技术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疾病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疾病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MRI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为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仍然建议与CT联合应用。

【关键词】CT;MRI;腔隙性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疾病的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脑动脉硬化及体循环栓子栓塞等集中类型,该病患者大多数病情发病急骤,会出现头晕、运动障碍、语言和视觉功能异常等几种症状表现,应该及时对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性改善[1]。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疾病占所有脑卒中疾病患者的70%以上,属于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病灶体积相对较小,临床症状表现程度较轻,经早期干预和治疗后效果较大面积脑梗死疾病更加显著。由于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没有任何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在该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而CT和MRI则是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次对应用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治疗后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82例,在治疗前首先采用CT技术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定义为研究组。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0.7±1.4)岁;发病时间1-8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5.4±2.8)小时。上述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我院现有的TOSHIBAActivion28排16层螺旋CT,检查操作过程中,应该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保证头先进入,以眉心作为定位的中心位置,扫描线应该与外眦及外耳道连线保持平行状态,扫描检查的范围主要包括,患者的颅顶骨到枕骨大孔,层厚水平设定为5mm,间距水平设定为5mm,层数水平设定为25层。选择球管电压水平为120kV,电流水平控制在380mAs。以固定窗宽80HU、窗位40HU对脑内病灶的基本特点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变存在的部位、实际数量、具体形态、边缘表现、密度水平与邻近组织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并经后处理工作站对所得的图像进行薄层处理,重建的层厚水平控制在0.625mm,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从多个方位和角度对病变的具体特征表现进行观察[3]。研究组:采用我院现有的PhilipsAchieva1.5T超导磁共振机,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嘱咐患者将铁磁性物质去除,体位及定位中心的选择与CT检查相同,扫描线应该与患者的胼胝体膝部及体部连线保持平行状态。扫描检查的序列主要包括,横断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T2压水像,扩散加权像、矢状位T1加权像。重复时间及回波时间应该根据序列进行设定,层厚水平设定为6.0mm,间隔水平水平设定为1.0mm,层数水平控制在20层。将MRI检测的相关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应用Diffusion对DWI图像进行处理,于原始图像及重建ADC图中对病灶的基本特征表现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变存在的部位、实际数量、具体形态、边缘表现、密度水平与邻近组织之间的位置关系等[4]。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疾病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等两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结果

2.1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

研究组研究对象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后确诊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MRI和CT两种影像学技术,其中螺旋CT主要是利用X线对不同组织不同的穿透性而成像的,然后经由经算计处理可得到相应的断层图像,再经由组织间密度的差异对病变情况进行显示,且辅以窗技术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可更好的显示病灶特征。MRI则是通过射频脉冲机理磁场中人体内处于稳态轻质子,在轻质子恢复稳态过程中,利用接受线圈接受能量转换为次公正信号,再以磁场强度、梯度场改变情况、射频脉冲类型等为依据得到相应的参数图像,对组织特征进行体现。

在对脑梗死疾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主要依据是人体大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区域出现水肿。当大脑组织的局部位置的灌注量低于临界值水平的时候,与其相对应的缺氧状态会导致脑细胞内部的代谢功能出现一定的紊乱,使脑细胞的内部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使ATP的合成量明显减少,引起脑细胞膜上钠钾泵的生理功能出现严重衰竭,使细胞产生外钠离子内渗现象,细胞内部所含的钠离子浓度水平也会明显增高,渗透压水平也会随着增高,造成细胞处于毒性水肿状态。这一病理学变化过程,通常情况下会出现在缺血状态持续半小时左右[5]。当缺血状态持续存在6h之后,血脑屏障就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和蛋白质则会从血管内部漏入到梗死的区域,引发细胞外血管性水肿状态的出现。在检查腔隙性梗死疾病的时候,CT检查对水的敏感性低,通常在缺血状态持续存在24小时后,才能够对病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而MRI检查技术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在缺血状态出现不到2小时,就对各种细胞性脑水肿状态进行清晰的显示,与CT技术相比较,其组织分辨率更好,能对脑组织间的实际区别进行清晰的显示[6]。

参考文献:

[1]张海霞,任延德,刘峰,等.MRI在脑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3):202-203.

[2]陆练军,白青科,赵振国,等.MRI界定的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与发病时间窗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398-399.

[3]隋海晶,赵振国,白青科,等.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9):947-948.

[4]刘小玲,冯广森,阮君,等.CT显示无症状腔隙性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8):810-811.

[5]高路燕,王洪新.老年腔隙性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发展的时间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575-5576.

[6]杨小东,王海.2型糖尿病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7):72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