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拒杀刘邦”谈刘项二人的心理较量及其命运走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从“鸿门宴拒杀刘邦”谈刘项二人的心理较量及其命运走势

李中惠

——教学《项羽本纪》时的思考路径

李中惠

提要|笔者在教学时围绕《项羽本纪》中杀不杀刘邦这一焦点引导学生探寻:刘邦为什么要赴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刘邦项羽如此性格,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重庆谈判中,蒋介石不杀毛泽东是历史的重演吗?等等。力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挖掘教材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从历史回归现实,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独立思考。

关键词|鸿门宴刘邦项羽心理较量命运走势

中图分类号|K063

作者信息|李中惠(1963—),男,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大学语文,415000。

笔者在教《项羽本纪》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人物性格中探寻人物命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分三步走,三步走之后,还可以无限延伸。

一、刘邦为什么要赴鸿门宴?

简言之,这是情势所逼。赴,或许能活?活,成就帝王霸业就有了希望!不赴,只有一死!死,什么人生理想都将灰飞烟灭。具体的,我把师生讨论的意见归纳了六条:

(一)是刘邦惹怒了项羽。刘邦势小心大,居然有在关中为王取代项王的野心。自己惹的祸自己消,理所当然。

(二)刘邦心里机灵,能随机应变,已抓住张良,拉拢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并反复表明心迹。项伯这个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尹,位高权重,他吃准项羽要给其面子。因此,刘邦有了一层胜算。

(三)在生死存亡关头,沛公愿意从张良计,调整战略部署,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和平,把关中拱手相让,渡过暂时难关。有了这一步退让,刘邦相信能平项羽之怒。

(四)刘邦欲在关中为王,不只是得罪了项羽,也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刘邦不赴鸿门道歉不行。他得罪不起项羽和各路诸侯。此时,刘邦势小,只能示弱。

(五)刘邦认为,项羽是念旧之人,不会不考虑与刘邦的兄弟情谊。曾几何时,刘邦与项羽协力同心,南征北战,并结为兄弟,同为楚国的得力干将。

(六)刘邦敢参加鸿门宴的前提便是项羽绝对不会杀他。刘邦本身并不傻,更何况张良足智多谋。他们早想到鸿门宴是个鬼门关,但为什么还要去呢?因为刘邦和张良了解项羽,知道项羽以暗杀为耻。

(七)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因此,刘邦有胆量前行!

二、项羽为什么拒杀刘邦?

也是同学们争论的焦点。

(一)刘邦当面道歉,态度诚恳,愿意退出关中,目的达到,不忍杀之。

(二)项羽的四十万军队是诸侯联军,项羽面对这样的局势转变,不得不考虑联盟内部诸侯们的意见,更要考虑无盟军支持,内部也不同心协力的情况进攻刘邦的风险。刘邦身后有一支十万人的大军,这也是经过残酷无情的战争逐渐磨砺形成的军队,他们已在关中休整了一段时间,现在是以逸待劳,盟军要取胜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秦民训练有素,又已归顺了刘邦,刘邦遇害势必使秦人更畏惧项氏的暴虐将加诸自己,其将作殊死抗争,亦在情理之中。或者说楚军内讧一起,旧秦民众可能会重新集结在秦国宗室的周围,与诸侯军队周旋到底。大乱一起,无论是灭秦宗室还是总揽天下之权,都将成为泡影。这种风险,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尝试。所以,项羽很爽快地接受了刘邦的归顺,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得关中,果实丰厚。在为兵之道中也算是上策。

(四)项羽消灭刘邦在政治上不利。楚怀王命令刘邦进军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者,就让谁在关中做王。刘邦不杀子婴时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当时,如果项羽消灭刘邦,在楚怀王面前不好交待,在天下人面前也不好解释。但刘邦把关中拱手相让,项羽同意与刘邦和解,这在政治上是有利无害的。

(五)当时的项羽还想象不出刘邦竟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毕竟项羽24岁领兵渡江,27岁成为分封天下的西楚霸王。过人的军事才能让霸王感觉到老子就是天下第一。

(六)即使给项羽再来一次机会,项羽也肯定不会杀刘邦。项羽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切,他的一生用四个字来概括:游戏人生。他喜欢在人生中寻找刺激,他喜欢打仗,他迷恋战争。他希望能在战场上见高低。打打杀杀方显男儿本色。

(七)《项羽本纪》毕竟是史官所著,太史公在汉武帝的高压之下创作,难免会抑扬相关人物,夸大人物性格,实际情况应该是项羽基于政治考虑不能杀刘邦。

因此,鸿门宴只能是一个有惊无险的结局,并不存在该不该在项羽本纪上杀刘邦的问题。

三、刘邦项羽命运走势

性格决定命运。

(一)刘邦命运走势。

1、追求理想,不惜一切——这是刘邦一生的心志。刘邦的理想相当坚定,为之奋斗不惜牺牲一切,这就决定了他人生的最后要么成王,要么成寇!

2、面对挫折,毫无退却——这是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

3、当忍则忍,伸屈自如——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当年,刘邦执行楚怀王的命令,向西攻秦,率先进入咸阳,擒住秦王子婴。根据约定,刘邦应该受封为“关中王”,或者为“秦王”。但是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随后冲入关中,刘邦的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远远不敌项羽,只能屈就项羽。项羽将刘邦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三郡,刘邦不仅丝毫不与项羽计较,而且干脆将身后栈道全部烧毁,一方面,防止有人偷袭自己,另一方面,向项羽示意无东归之心。这一招果然迷住了项羽,他不在视刘邦为主要对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诸侯身上,结果,给了刘邦以喘息之机。四个月后,刘邦击败项羽用来防范他的原秦国三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将关中收归己有。

4、虚心纳谏,听劝听阻——这是成大事者避免失败的重要品格。楚汉战争开始前,刘邦激于项羽分封不均的愤怒,要同项羽在关中开战,结果被樊哙、萧何等劝谏而止,避免了可能因孤注一掷所带来的人造横祸。

5、随机应变,会变善变——这是刘邦成就帝业不可缺少的个性品质。

6、笼络人心,游刃有余-——这是领袖人物必备的个性品质。

总之,刘邦具备帝王应具备的一切品格。因此,他能在连败5次之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大汉王朝!

(二)项羽命运走势。

1、自矜功伐,豪爽直率——这是统帅之大忌。《项羽本纪》中,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巧语而“未有以应”。好战而心思简单。

2、用人疑人,轻信误信——这是统帅的致命弱点。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

3、面对挫折,悲观浮躁——这是统帅的绝命情绪。面对失败,能愿乌江自刎,不肯东山再起!

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项羽本纪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

性格决定成败!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功败垂成,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出于历史的必然。

四、历史回归,联想生发

联想到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为什么不杀毛泽东。

学生讨论热烈,争相发言。要点如下:

(一)重庆谈判是美国人和俄国人当中间人,并且有一大堆美国人代表美国政府在延安当人质。英美帝国主义的压力,当时讨论的主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希望找到新的中国代理人,还有世界舆论的压力,因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提高。蒋介石一旦作弊,美国人的对华援助就会落空。

(二)他不敢扣押一名绝对强大的领袖,因为毛泽东背后有几百万武装部队。再说,除毛泽东之外还有其它有威望的领导,蒋介石不可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蒋介石也知道中共的组织架构已经非常科学,少了毛泽东中共不可能会群龙无首;相反,如果那样做的话中共的部队会更加疯狂的对他进行打击;再加上蒋介石当时仍然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决战抱有信心,所以不难理解,蒋介石为什么不会作出扣押毛泽东这样一个对他没有多大利益的冒险举动了。

(三)当时国民党主力还没有通过英美援助将主力运往内地,国民党主力在外围。离中共抗日根据地近,被包围。蒋介石没有做好准备。

(四)必须知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同一般,蒋介绍在国共十年对峙后一直以暗杀毛泽东为主要目标,但都没有成功。

(五)说白了就是,那时候蒋介石为了顾及国内外的舆论及政治压力,而错误放虎归山,在不觉中当了一次项羽。

五、无穷假设,令人回味

有人对于项羽本纪项羽不杀刘邦非常惋惜,认为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

项羽本纪中,项羽杀了刘邦,历史就要重写;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杀了毛泽东,“中国人民很可能还要在黑暗中苦斗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语)。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只是给了人许多回味!

参考文献:

[1]罗哲郁.历史的另一张脸[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2]泪痕.深刻解读,项羽为什么鸿门宴上不杀刘邦?[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9/62/87/5_1.html

(责任编辑: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