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关键在育人模式变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关键在育人模式变革

陈丕贵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官桥中学 525145

摘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完善,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对育人模式变革提出更高要求。育人模式属于中观层面的概念范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育人模式主要是解决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育人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转变育人模式仍面临应试行为失偏、教育资源失衡、教育评价失格、学生发展指导失位等现实困境,超越这些现实困境建构新时代要求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需要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留白”式学校治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生发展指导多方面入手,抓住关键环节撬动育人模式变革。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育人模式

引言

综合高中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高或职高不同,是一种独特的学校类型,它既为学生提供进入大学的预备课程、走向社会的职业技术课程,还设置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课程,学生可以基于自身需求选择课程,学校也依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差异,实现自然分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南京、湖南、重庆等不少省市展开了综合高中建设与改革。如南京市将在2010-2020年间先后投入2亿元建设包含综合高中在内的各类高中;湖南省也于2011年启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改革工程,关注综合高中建设;从2012年开始,重庆市也先后在22所试点学校设置综合高中。时至今日,综合高中的发展既有成效,也面临困境,因此需要厘清现状、找准问题,才能探寻合适的发展道路,推进综合高中的实质性发展。

1育人模式以“五育并举”为根本组织原则

育人模式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过渡,是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中观机制。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在一定价值导向下构建起来的育人模式影响着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具体架构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党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占有教育资源的情况对学校育人理念和目标进行系统的校本化设计,使其成为引领育人模式有效实施的“灵魂”主线,进而围绕校本化育人目标创新和设计育人模式各要素,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要义,落实过程中则要注重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体系,反映到学校就是要重新审视固有的育人模式,比照新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完善和发扬那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机制和做法,调整甚至摒弃那些割裂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机制和做法。这样的审视和建构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伴随学校发展而不断跟进的过程。育人模式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价值远大于其结果价值。“五育并举”应成为育人模式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五育并举”就是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充分考虑各方面育人要素和每个育人要素的各个方面,有效整合、系统谋划,将德智体美劳融会贯通到学校教育中。

2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

2.1强力推进“课堂变革”,向有效教学要效度

一是建构三级模式群。即引领高中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学情建立基础模式、学科模式和课型模式。如高三常见的课型模式有三种: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和练习课。专题复习课包括“两线建构—核心提炼—问题呈现—定时练习—巩固提升”五个基本环节;试卷讲评课包括“学情分析—要题开讲—课内小测—课外检测”四个基本环节;练习课包括“定时训练—试卷分析—要点开讲—补偿提升”四个基本环节。二是制订特色课堂评价标准。旨在引领高中教师恪守常识、规范从教。建议的教研机构在深度研读众多优秀课标准的基础上,制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使之成为学校科学观课、深度导课评课的行动指南。三是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目的在于打破高中学校的校际壁垒,从区域大教育“一盘棋”的角度整合优秀资源,成为助力区域高中教育品质提升的专家团队、学术联盟。如建立课堂观察教研共同体、课堂评价教研共同体等,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深度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2.2明晰学校定位,重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

综合高中发展定位明晰与否直接影响其发展方向问题,虽然20世纪90年代,北上广等地对综合高中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但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学校,都没有正式的成文对综合高中的属性、功能、责任主体等进行明确规定,因而综合高中处于混沌的实践摸索阶段,负责综合高中发展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发展综合高中,第一步就是明确综合高中存在的必要性,即综合高中独特的价值定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制定与综合高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章程、规划等,通过这些成文规定,进一步确立综合高中的属性、价值、目标等基本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确立合理的综合高中管理运行模式。具体而言,初期可以将综合高中作为现有高中的一种,利用现有的管理基础与经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中主管普通高中的部门承担综合高中的管理责任。后期,当综合高中发展规模扩大且较为稳定时,可以设立新的教育管理部门,单独负责综合高中这一独特高中类型的管理工作,可以市为基本的管理单位,负责综合高中资源配置、发展督导,各省负责学校布局、结构等方面的统筹与规划,从而形成有序的高中发展与竞争局面。

2.3实施“留白”式学校内部治理

学校内部治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育人模式有效构建、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治理本义是操纵或控制,20世纪末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内涵出现在公共管理领域,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关注点。现代学校治理改革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也使学校的办学责任增大,要求学校重构治理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当前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强调通过制度安排的标准化、秩序化来提高效率,学校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被纳入“可算计”“可预测”的链条之中,使学校中的人陷入“非人化”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对事务的判定标准、操作流程等会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体现制度的“刚性”,而过分的制约可能造成人的异化。学校管理实践走出“人治”是巨大的进步,但走出“人治”并不等于否定人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良好的学校治理应该能够推动学校走向文化自觉进而走向文化创生,只有对学校文化实现“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学校自身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完善学校内部治理需要“留白”,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主性留出空间,为学校实现文化自觉留出空间,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留出空间。

结语

总之,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观念创新与循证实践,必须以思维创新为前提,理论支持为基础,行动实践为关键,权力调配为重点,建章立制为保障,而高考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本质上反映了以外在的科学评价作为引领力促本体健康发展的思维逻辑。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2]陈如平.关于新样态学校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3):35-39.

[3]文军.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4):25-31.

[4]涂小雨.如何对待社会价值观分化[N].学习时报,2013-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