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作文课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举隅

王才刚

武汉市农业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0043

提要:本文阐述了在作文课堂教学进行作文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结合学生、课本、生活,在课堂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想象思维 发散思维 作文教学

一、作文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思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学生写作心理上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障碍,就是思维的浑沌,即通常所谓层次不明、条理不清。思维浑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与作文思维艰难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作文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一般思维的作用与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作文思维的作用与目的除认识世界之外,还要创造性地再现世界。其复杂性、艰难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作文思维的主要对象是人以及那些与人有关的事物,思维主体要把握千变万化的人及人间万象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别的领域的思维往往有所凭借,甚至可以由实验程序直观地显示、补充、修正和完善思维。比如数学的运算可以依据定理和公式,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或别的仪器来完成,物理、化学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解决。惟独作文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完全抽象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作文思维的难度。第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许多思维过程与结果,是不一定要用清晰条理的语言表达的,只要“意会”就可以。对于事物就有了基本上认识了。

二、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探索

因为作文思维的复杂性、艰难性,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会感到举步维艰、茫然失措。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想象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有了它,思路就开阔,语言就丰富,写作时就会妙笔生花。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而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像能力,在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努力使学生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  

1、假设法   

假设思维就是某种情境,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写作。如我设计过这样一个片断:王明和张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从驶过的自行车上掉下一个纸包……我让学生进行想象,当时他们会怎样做,结果同学们进行了多种假设,如:①他们拾金不昧,交还失主。②张芳意欲占为已有,王明认真教育小伙伴。③他们都犯了错误……    学生根据自己假设的情况,分别写出张芳和王明当时的表情、语言和 动作。学生根据不同的假设情境,写出不同立意、不同构思的好文章。此类文章学生也乐于写。他们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发展,一种享受,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出来的文章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创造力极强。

2、虚构(幻想)法   

幻想作文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未来,保护地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如《二十年以后的我》、《为古林公园设计蓝图》、《我发明了新型玻璃》、《我是××博士》、《我的绿色牌环保汽车》等题目,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了不同思路的文章,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这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不足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我们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教学中,常常把课本和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起来训练学生:

1、课文析分法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文采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江河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接着,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中活动的人、陋室中所做的事等三个方面对陋室做了生动的描绘。“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固然与其绝佳的文采分不开;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毕竟缺乏思想内涵的文采是浅薄的,只有与深刻内涵结合的文采才能有永恒的魅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这一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2、吸引眼球法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善于就地取材。如一次在给学生讲发散思维在作文时是这样的:课前,我从学校的工地上带了两口红砖进了教室,学生顿时瞪大眼睛,充满了好奇与疑惑。接下来我就顺势设问:我带两口红砖进教室干什么?这一问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大胆的想法都有。当抛出我的真实意图:观察,写作文。学生又变得鸦雀无声。在这时,“啪”的一声。我把一口砖摔碎在教室的地上时,学生们又顿露惊奇之色。于是,我就此引导:红砖起先是四棱四角,经过这一“摔”便粉身碎骨了。学生们很快就想到了: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的人是“草包”,经不起岁月的“摔打”等等。学生们的想法真是甘泉之水—源源不绝。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火花如决堤之水,冲闸而出。有从红砖的形成过程:泥土—挤压成坯—烈火烧制,想到人不经千捶百炼不成材。从一砖垒不起高楼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们想法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不胜枚举。

只要常常注意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素材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