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1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朱盛英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义乌 32200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重视自主提问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翻开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之类的提问要求,由些可见对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重视。那么为了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擅于给学生创造一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失去发言机会,火花随之而熄灭。在学生“提问”后,教师应该用语言或点头、微笑、拍拍肩膀等方式给予学生时事适度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教师就给予更多的鼓励。总之,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想问,敢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带过去一个不透明的小袋,里面装有各种形状的卡片,我让学生做个小游戏,谁能快速地摸出一个圆形卡片,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产生一个提问:“圆与其它图形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中见过的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圆没有角,它是曲线图形。紧接着,我又问:“对于圆,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这下,学生活跃了,“我想知道圆可以怎样画?”“圆的周长和面积怎么计算?”……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他们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课堂氛围是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的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没有掌握。面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让学生“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提问”,比如在概念、算理、解题方法上进行质疑。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中为什么要“零除外”。这种质疑,让学生对前后知识有了联系,因为分母不能为零,如果乘以或除以了零,分数就没有意义了。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所以然”,还“知其所以然”了。再如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我们为什么先按整数乘法做,再看乘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呢?

鼓励学生在自己产生困惑时随时“提问”。

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提问,如在解答看图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提炼出数学模型,从而“提问”。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标中提出“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善于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认识闰年时,教师可先谈话创设情境: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对照万年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就知道了,这样的学习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