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3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影响观察

白雪敏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02例 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肝细胞脂肪化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无脂肪肝, 27例)、b组(轻度脂肪肝, 43例)、c组(中度及以上脂肪肝, 32例)三组。三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比较三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治疗6个月时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转阴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均高于本组治疗3个月时,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3、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c组治疗3、6个月时,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治疗3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为74.07%、HBsAg转阴率为70.37%、HBeAg转阴率为66.67%, 均高于b组治疗6个月时的44.19%、41.86%、39.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脂肪变程度可以作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 肝脂肪变会影响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liver steatosis on antivir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p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27 cases without fatty liver), group B (43 cases with mild fatty liver) and group C (32 cases with moderate or above fatty liver).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pegylated interferon antiviral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negative rates of HBV DNA, HBsAg and HBeAg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a. The negative rates of HBV DNA, HBsAg and HBeAg in group B at 3 and 6 month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at 3 and 6 months (P < 0.05). 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egative rate of HBV DNA, HBsAg and HBeAg in group B (P > 0.05). The negative rates of HBV DNA, HBsAg and HBeAg in group A were 74.07%, 70.37% and 66.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44.19%, 41.86% and 39.53%, P < 0.05).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hepatic steatosis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it will affect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ic steatosis; antiviral therapy; effect influence

 慢性乙肝是一种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 若患者没有接受系统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会出现肝癌、肝硬化等现象, 从而导致其生命健康受到影响[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本文主要对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实施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对患者治疗效果和病变进行分析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8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为慢性乙肝, 排除其存在自身免疫疾病、肝炎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治疗前未接受任何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治疗。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防治方案的标准[2]。其中男74例, 女28例;年龄26~57岁, 平均年龄(34.15±7.62)岁;病程 6个月~5年, 平均病程(2.94±1.34)年。按照患者彩超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脂肪衰减中位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无脂肪肝, 27例)、b组(轻度脂肪肝, 43例)、c组(中度及以上脂肪肝, 32例)三组。

  1. 2 方法 三组患者除行常规治疗外, 同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皮下注射, 1次/周, 6个月为1个疗 程[3]。

  1.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 分别对三组患者的HBV 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治疗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本组治疗3个月时,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治疗3、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c组治疗3、6个月时,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治疗3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为74.07%、HBsAg转阴率为70.37%、HBeAg转阴率为66.67%, 均高于b组治疗6个月时的44.19%、41.86%、39.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慢性乙肝的感染率比较高, 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目前在临床中治疗慢性乙肝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通过干扰素来进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 实现对病毒发展的有效控制;通过持续使用抗病毒药物, 来降低慢性乙肝的应答[4]。作为一种优化分子,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淋巴结、肝脏等组织中广泛分布, 这样就能够将淋巴结、肝脏、肾脏等重要靶器官中的病毒有效清除, 进而实现病毒感染治疗[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都会存在肝细胞脂肪变问题, 在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6]。

  成人群体中将近一半的患者肝细胞会出现病变现象, 10%的儿童也会出现相同症状。最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 成为第二大疾病。因此, 肝脏脂肪化临床研究对慢性乙肝治疗具有显著指导意义, 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慢性乙肝病患者脂肪变性和病毒含量的关系, 研究中结合慢性乙肝病变中脂肪肝细胞在肝小叶比例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 患者选择抗病毒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 脂肪化程度较轻的患者临床疗效较显著, 说明脂肪化会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肝脏产生影响, 让脂肪化严重患者改善不明显[7-9]。

  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 三组治疗6个月时的HBV DNA 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本组治疗3个月 时,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3、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c组治疗3、6个月時,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3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时的HBV DNA转阴率为74.07%、HBsAg转阴率为70.37%、HBeAg转阴率为66.67%, 均高于b组治疗6个月时的44.19%、41.86%、39.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而且针对不同的肝脂肪病变程度, 其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治疗效果与肝脂肪病变程度呈反比例关系。

  综上所述, 肝脂肪变可以当做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预测指标, 肝脂肪变会直接影响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提高对这一方面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赵文彬, 黄浦昌, 王行钵, 等. 乙肝疫苗与小剂量干扰素、胸腺素联合应用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研究. 病毒学杂志, 1990(4):379-383.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1):13-31.

  [3] 李保欣, 李俊红, 张丽霞, 等. 浅谈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脂肪样变对其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当代医药论丛, 2014(20): 281-282.

  [4] 高倩, 王新华, 袁冬生, 等. 壳脂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鸭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 22(6):355-359.

  [5] 李忠东. 抗结核方案联合抗病毒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国全科医学, 2016(S1):183-185.

  [6] 宋欢欢, 韦朝阳, 聂尚燕, 等. 血清HBsAg浓度检测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25):157, 160.

  [7] 赵成军.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36):4005-4007.

  [8] 杨霞.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中国民康医学, 2014(24):23-24.

  [9] 贾蛟龙.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黑龙江医药, 2018,31(3):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