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张丽

梧州市苍梧中学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同时,又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4]而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完整人性,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二)尊重语文教育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特点

新课程语文教材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尤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6]

(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7]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任何语言都是和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引导他们学做人。

(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三维度理念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8]这种目标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导向:在着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改中,把情感态度放在突出位置,强调阅读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上,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9]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知识上,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因此,学生要重视知识积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五)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建立在平等、爱、谦恭、信任基础之上的对话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真实、积极的交流”。[10]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其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再也不是知识传递的权威,而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11]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2]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使学生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是为完成共同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学会陈述、倾听、争论,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综上所述,这些阅读教学理念都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重视,重视加强理论的学习,才能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4][6][7][8][9][11][17][18][19][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7、2、15、2、1、3、11、2、12、14、16、15.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16、16.

[10]林俏霞.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P7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