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青瓷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7
/ 2

农村初中青瓷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成琳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中学,浙江 绍兴 312375


“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农村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场所。让学生深入农村,以保护“非遗”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学生大多是“越窑”的后代,部分学生祖上曾是“窑户”,不少学生家的所在地都能看到废弃的旧窑址,村边小道上还能发现残缺的古瓷片,越窑青瓷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越窑青瓷文化息息相关,对青瓷文化的探究和传承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关键字青瓷传承;课程建设


一、开发的意义

浙教基〔2015〕36号文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已成为共识。但从目前我区情况看,情形不容乐观。

因此,加强对农村初中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生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2.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符合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要求。

3.令人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呼唤我们必须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目前我区绝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订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加强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的实施

1.建立管理组织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传承青瓷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校长为负责人,成立学校青瓷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教科室和学校团支部全面负责学校青瓷特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订活动方案,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推动工作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从各个层面进行宣传发动,通讯报道工作主动跟进,积极引导全校广大师生支持、参与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2.开展青瓷课程建设

学校选拔了一批对青瓷制作有兴趣爱好,并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学生加入“东山青瓷美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日常课堂教学。②学校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引进来”聘请上虞区博物馆杜伟馆长、顾氏越窑研究所顾少波为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课、指导,积极打造活教育。③“走出去”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考察古窑址、博物馆、陶艺中心、越窑青瓷企业等地,以加深兴趣和理解。④另外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些形式丰富的小作文、科普报告,并组织学生交流,对优秀作品应当给予鼓励、展示和推荐。⑤面向社会开展亲子青瓷活动,接待青瓷研学活动。⑥开发青瓷微课堂,将青瓷小知识用视频的形式拍成小课堂,方便传播和学习。同时,学校又辟出专门场地,添置了柴窑、气窑、拉坯机等专用设备,建成了近100多平方米的越窑青瓷制作工坊和展厅,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学习和实践青瓷制作烧制技艺。

3.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利用节假日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向博物馆的专家以及赴景德镇学院学习取经,学习他们丰富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本校辅导教师对青瓷文化的认识,提升青瓷制作技艺能力。通过各种培训,加大对青瓷特色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建立青瓷特色课程教师的师资库。其中,成琳老师已取得景德镇学院-上虞青瓷研修班结业证书。

4.落实保障措施

为了扩建青瓷制作工坊,学校将行政楼一楼改建成新的青瓷制作工坊和青瓷展厅,并计划与瓷源小镇展开合作,在原有拉坯机、窑炉等设备的基础上,引进喷釉机、压坯机等设施,形成较为完整的制作流水线,供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青瓷制作技艺。

三、课程的成效

1.培养了青瓷的特长学生

通过学生的调查、探究和制作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的审美力,培养出一批具有青瓷鉴赏和制作能力的学生。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大大增强了文保意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2.投入使用新版校本教材

学校对现有青瓷资源进行整理编写,更新教材,定名为《青瓷之源 上浦越窑》。学校教材审核后,课程选入学校拓展型课程管理系统。并将青瓷制作技艺融入美术和劳技课教学之中,还配备了专门师资,采用单双周轮流的模式在初一初二年级中尝试教学,让学生对上浦镇的窑址分布和青瓷的制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做到非遗传承教学计划、活动、总结等样样落到实处。

3.营造了青瓷的文化氛围

为了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青瓷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制作了一批宣传上浦镇越窑遗址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介绍青瓷历史、青瓷制作工艺的展板,在砺志广场、文化长廊、教学楼行政楼走廊中永久性布置,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青瓷文化氛围。

4.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大力弘扬青瓷文化,充分发挥青瓷文化的德育功能、教学功能、传承功能,聆听青瓷故事,传唱中国精神,书写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篇章,助推学校整体发展。上浦镇中借助“非遗”教学传承基地的平台,利用丰富的青瓷地域文化优势,开展大量青瓷技艺的传承工作。“非遗传承”教学,已经成为上浦镇中的一张金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浦镇中的青瓷文化之路,经过“膜拜—感悟—创新”的历程,必将走出一个新天地,传承青瓷文化、打造特色课堂,传承好、弘扬好几千年来凝聚在青瓷文化中的先人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守住这一片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