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案例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3

结合 案例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仇晔

盐城市盐都区葛武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处于早期的社会阶段,开始喜爱参与到同伴、团体等游戏活动中,在这一阶段,幼儿常常以自我中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社会交往不足,所以这一时期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当别人拿走幼儿的玩具时,他们便会立即表现出敌意,用咬、抓、打的方式来抢夺玩具,很少用言语攻击的方式攻击对方。 本文结合各种案例,仔细分析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根据这些行为给出相应的策略,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案例、教育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攻击性行为[1]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可以看出,攻击性行为既需要考虑到个人动机又要充分考虑到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以社会判断为基础,如把东西扔向别人或自己的物品,虽没击中但也是攻击行为,而无意地将热水撒到他人身上或自己的新衣服上并不属于攻击行为。

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的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

  1. 案例分析

1. 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幼儿会经常模仿父母或别人的暴力行为,从而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案例:“爸爸就是这样的。”

林林在玩积木,明明过来用手指用力的指林林的脑袋,并将林林推倒在地。

案例中的明明是因为他的爸爸对他做过同样的行为,他只是模仿了爸爸对待自己时的样子,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的言行举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家长和教师犯了错误,那么家长和教师要勇于向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给幼儿做示范;如果是幼儿犯了错误,家长和教师给予幼儿恰当的批评教育、惩罚,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避有相似错误的发生,但是不可采用生硬、严厉等不恰当的惩罚方式,否则会得到事得其反的后果。

(2)父母的负面教育

有些父母,担心幼儿受欺负,便教育幼儿采用攻击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案例: “他打我,我就要打他,这是妈妈说的。”

峰峰和雷雷一起玩游戏,峰峰不小心碰到雷雷,雷雷随即打了峰峰一拳。

案例中的雷雷在家中经常受到妈妈不适当的负面教育,当有小朋友欺负自己的时候就要以牙还牙,但此时幼儿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比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别的小朋友的行为,经常将别人无意的碰撞等行为当做是欺负、攻击自己,而对别的幼儿进行攻击行为,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尽量避免负面的教育。

(3)媒体的影响

电视、网络等节目直接交给幼儿一些攻击行为,因此经常观看具有暴力画面的节目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有关调查显示[3],长时间观看或喜欢看奥特曼、怪兽等动画片会直接影响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

案例: “我是奥特曼,奥特曼就是专门打怪兽的。”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凯凯说:“我是奥特曼,大怪兽不要跑。”说着并冲向田田,然后对田田拳打脚踢。

案例中的凯凯就是模仿奥特曼打怪兽对田田进行攻击,是不知不自觉的在动画片中习得了其中的攻击行为。幼儿长时间受到媒体的暴力情节的影响,面对冲突时,幼儿就很自然的采取暴力手段。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幼儿选择适合的节目,一边看并一边和幼儿讨论内容并教育幼儿。

(4)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非常大。郭伯良等经研究分析显示[4],儿童攻击行为和同伴拒绝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和同伴接受是负相关的关系。

案例: “因为她不和我玩。”

天天和妞妞说:“我们一起玩积木吧。”妞妞回答:“我才不和你玩,你总打人。”然后天天生气地把妞妞推到在地。

案例中的天天由于经常发生攻击行为,而在同伴中处于被拒绝的消极地位,其他小朋友不喜欢他不乐意和他交往,因而又增加他的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为他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其他幼儿接受他、接纳他,并有意发展他和同伴交往的能力,积极的促进他和同伴的友好关系,减少他的攻击行为。

2.个体因素

(1)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平常生活中,当幼儿提出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很可能会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

案例:“我想要小汽车,妈妈不给我买。”

丫丫正在玩小汽车,这时候棒棒过来就抢丫丫的小汽车,丫丫不给也在抢,最终棒棒抢走了丫丫的小汽车。

案例中的棒棒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是因为他想要小车,而妈妈没能满足,他便抢别的朋友的玩具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事实上,父母适当的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既能使幼儿加强对家长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更能避免一些攻击行为的发生。

(2)引起教师的关注

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当不能如愿时,他宁愿通过犯错误或故意做出攻击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

案例: “老师总老不理我。”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积木,伟伟搭好了积木,举手说:“老师,你看我搭的多高。”老师没有理睬,伟伟又一次举手,老师说:“你等一下。”伟伟便将自己搭好的积木推倒,也推倒了别的小朋友的积木。

案例中的伟伟就是因为受到教师的冷落,所以他做出一些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注意。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会通过抢其他幼儿的玩具、欺负幼儿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所以教师要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3)挫折感 [5]

有些时候,挫折感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行为。

案例:“我下棋最厉害,谁也赢不了我。”

强强和安安正在下棋,一会儿安安得意地站了起来,喊到:“我赢了,我赢了。”一贯下棋最厉害的强强起身掀了桌子。

案例中的强强平时下棋总是赢,而这次却输给了安安,他感觉受挫,所以他就可能做出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事情。当幼儿受到挫折之后,得不到发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能引起攻击性行为,因此,可以让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大度,勇敢面对挫折,教会幼儿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幼儿不能打架,引导幼儿理解他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1.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多方合力,共同为幼儿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的从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中找到那些易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比如有些幼儿会从一些带有暴力行为电视、电影中学来攻击行为,如《蝙蝠侠》、《奥特曼》等,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合理的为幼儿选择观看的影视作品。

其次,教师要合理的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观察学习他人的互助、合作行为,从而让其习得为自己固有的亲社会行为。家庭中,家长要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过激的行为和情绪,努力的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另外,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游戏材料、营养丰富的食品、有趣的书籍等,幼儿的行为得到满足时,就不会因缺少有游戏材料等而引发攻击性冲突。

2.教幼儿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

烦恼、愤怒等类似的情绪,都容易引起幼儿的侵犯性行为,幼儿的侵犯性情感积聚的越多,越容易引起幼儿攻击行为。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宣泄自己的侵犯性情感,比如教幼儿好好倾诉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或通过运动将不愉快释放出来,引导幼儿用力气做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帮忙干家务等。

3.干预及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暂时隔离法[7]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剥夺其得到正性强化的机会,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如:当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出现了故意的带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教师可以将其暂时隔离,但隔离的环境必须是安静的,不能是喧闹的窗外等,如果隔离的当幼儿做游戏时,出现了故意侵犯他人的带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时,老师可让其暂停游戏,让其坐在一旁观看其他幼儿游戏,待幼儿表示不会再攻击他人了,便可继续加入游戏。

2)及时阻止及事后批评教育与沟通

当幼儿出现打骂他人、抢夺他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时,首先应立即阻止他的行为,并不需过多的关注处理。教师应在事后寻找恰当的机会,和幼儿沟通,告诉幼儿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自己的过失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并教育其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想想受害者的感受。另外教育幼儿真诚的向受害者道歉。

3)适当地奖励幼儿

在一段时间里如果幼儿的攻击行为减少,家长和教师要适当地奖励幼儿, 口头赞扬是最主要的奖励方式,也有其他多种方式。平常生活中的小小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让其更努力的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做事情的认真程度和完成的效果适当的予以奖励。

4)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有些幼儿出现攻击行为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因为其情绪过于激动而出现出手打人等行为,而其自身难以控制的。大量研究表明,让幼儿学会自我内在控制其更不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说理比惩罚更能让幼儿明白其过失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还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让其理解攻击性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安情绪,并将自己处于受害者的角度去体会受害者的痛苦,明白攻击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通过自我反省和控制以起到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作用。

5)榜样示范

家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避免在幼儿面前毫无顾忌的说一些有攻击色彩的语言,甚至做一些攻击行为。平常要有意将有攻击性倾向的幼儿与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同伴群体放在一起,当幼儿看到榜样能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妥善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矛盾时,他们也会正确的认识到自己行为。另外利用媒体中积极的正面教育因素,比如观看一些有亲社会行为的动画片、电影等,积极的引导幼儿观察、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 王宝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教育战线 173-174

[3] 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等.3~4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49-5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