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速车辆事故在痕迹物证鉴中的成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车速车辆事故在痕迹物证鉴中的成因分析

温新

广东华诚司法鉴定所 51470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车辆在大家生活中使用增多, 而伴随着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本文认为运用痕迹物证破解交通事故的成因、 事故过程以及计算车辆的行驶速度, 查清交通事实, 为警方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以及对违法者责任追究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 :车辆事故; 事故痕迹 ;物证; 事故鉴定; 车速

面对生活中频发的交通事故, 如何查清交通事实, 认定交通责任成为一大难题, 可运用痕迹物证来对事故的成因、 事故过程及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分析和计算, 从而有效划分责任, 对违法者进行追责。

例一: 利用车辆事故痕迹物证鉴定车辆之间是否发生相碰撞接触及事故的成因。

202084日中午, 甲车在×××路段发生车辆驶出路面撞到山体的交通事故, 造成该车驾驶人当场死亡及车辆损坏的后果。 事发时, 一车辆的车载记录仪显示甲车的前方不远处还有另一部乙车在事发路段附近。事故的争议点是甲乙两车是否发生过碰撞接触及事故成因。

甲车事发后:

车头前侧检见多处表面附着山体样泥土的碰撞损坏印痕, 前保险杠连同前百叶窗变形, 受力方向自车前往后。 车辆左侧检出多处梳状挫划印, 见车厢前栏板前移挤压驾驶室变形损坏痕, 受力方向自车后往前。 车辆后侧检见表面尘土覆盖均匀呈自然状,未检出明显碰撞、 刮擦印痕。 车辆右侧见多处表面附着山体样泥土的碰撞损坏印痕, 前桥分离脱落, 受力方向车前往后。驾驶舱顶部检见大面积梳状挫划印,且向下扁平变形呈左重右轻损坏痕,挫痕处前部见挫痕走向与车辆中轴线约成 45°夹角, 后部见挫痕走向与车辆中轴线约成 90°夹角。车辆转向直拉杆后球头检见座与球头分离痕: 在后球头座孔缘处见梳状挫刮印, 挫痕处见较厚金属面层刮脱减层; 且表面又检见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刮痕; 球头处 (球头连同球头肖座) 检见表面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痕。右前轮制动软管处检见一处破裂伴帘布层绒线由内向外崩裂痕, 检见该管另一处断离痕。

勘验乙车:

经勘验, 该车外观周正, 其前侧、 左侧、 后侧及右侧以及上面检见表面尘土覆盖均匀呈自然状, 未检出明显碰撞、 刮擦印痕。事发混凝土路面、 双向双车道的笔直东西走向路段。 甲车左侧翻, 其车厢所载花岗岩石材共 6块 (每块重约 5000kg) 均掉落

在路面上。路面检见该车由西往东由路面向路右外紧急制动的前左轮呈 “s” 样蛇形印迹, 但未检见前右轮制动印痕。路右外山体处检见车辆碰撞刮新鲜痕迹, 撞痕处见岩石掉落至路右的排水沟 (以甲车原行驶方向西往东计) 。该车制动印迹附近路面未检见车辆碰撞刮 散落物 (玻璃碎渣、 车辆油漆碎片及车辆底盘附着的泥土等) 。

甲乙两车是否发生过碰撞接触及事故成因分析如下:

第一, 甲车转向直拉杆后球头检见座与球头分离痕: 在后球头座孔缘处见梳状挫刮印, 挫痕处见较厚金属面层刮损减层, 且表面又检见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刮痕; 球头处 (球头连同球头肖座) 检见表面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痕。 以上痕分述如下:

一是转向直拉杆后球头座孔缘处见梳状挫刮印, 挫痕处见较厚金属面层刮损减层。而事发路段为混凝土路面。二者相互吻合, 证明甲车转向直拉杆后球头分离脱落后其座孔缘处曾挫刮过混凝土路面, 即甲车在驶出混凝土路面前, 转向先失效发生了机件事故。

二是甲车转向直拉杆后球头座孔缘的梳状挫刮印表面又检见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刮痕与事发路右外 (甲车原行驶方向计) 的山体形成对应。 所附着的山体泥土的颜色与路外的山地泥土的颜色相吻合, 证明甲车脱落的转向直拉杆后球头座孔缘又曾与路右外的山地发生过碰刮。 依据车辆系由路面向路外运动,也与甲车在驶出混凝土路面前,转向失效发生了机件事故相吻合。

三是甲车转向直拉杆后球头处(球头表面连同球头肖座位置) 检见表面附着山体泥土样物质的碰撞痕与事发路右外 (以甲车原行驶方向计) 的山体接触所致, 其附着的山体泥土的颜色与路外的山地泥土的颜色相吻合,符合拉杆后球头与其座孔分离后, 球头处撞击路外山地及撞击后山体泥土附着所形成的特征。与甲车在驶出混凝土路面前, 转向失效发生了机件事故相一致。

第二, 甲车右前轮制动软管处检见一处破裂伴帘布层绒线由内向外破裂痕, 检见该管另一处断离痕。 以上痕迹发生在同一管路的不同位置,断口处与大气相通其管路内压强与大气基本相同, 依据压强理论无法形成帘布层绒线由内向外破裂痕, 符合破裂痕在前、 断离痕在后所形成的特征, 形态吻合。证明甲车右前轮撞击山体前其右前轮制动软管处帘布层绒线已经由内向外破裂, 右前轮制动性能已失效。

第三, 事发路面检见甲车由西往东由路面向路右外紧急制动的前左轮呈 “s” 样蛇形制动印迹, 但未检见前右轮制动印痕。前左轮呈 “s” 样蛇形制动印迹符合前轮失控所形成的特征, 与以上分析结果相吻合。而 (混凝土) 路面未检见前右轮制动印痕与甲车右前轮制动软管处检见一处破裂伴帘布层绒线由内向外破裂痕相互吻合, 证明甲车在路面紧急制动前, 右前轮制动软管该处帘布层已经向外破裂, 致该轮制动性能失效。依据汽车理论, 车

辆左前轮制动抱死, 而右前轮制动失效, 车辆将向左侧滑移, 结果却相反, 以上均表明甲车是在该车前轮前部右摆向路右失控后,才采取了紧急制动的。

第四, 甲车头前侧检见多处表面附着山体样泥土的碰撞损坏印痕, 前保险杠连同前百叶窗变形; 车辆右侧见多处表面附着山体样泥土的碰撞损坏印痕, 前桥分离脱落, 受力方向自车前往后。而事发路段的路右外 (甲车原行驶方向计) 山体处检见车辆碰撞

刮新鲜痕迹, 撞痕处见岩石掉落填满路右的排水沟。 车辆以上痕迹与现场路面右外的山体被车辆碰撞损坏痕吻合, 证明甲车的车头前侧、 车辆右侧曾撞击、 刮擦过路右外山体。

综合以上, 依据压强原理、 汽车理论及所检的各痕迹从形态、特征附着物的颜色等方面均相互吻合, 可以认为: 甲车紧急制动前 (在路面上) 发生了转向直拉杆后球头与其座孔分离、 脱落的机件事故 (转向失控) ; 造成该车的车头正面连同车辆的右侧发生撞

刮路右外山体的交通事故; 致车厢所载大石头撞坏车厢前栏板及压塌驾驶舱顶伴车辆左侧翻的后果。甲车与乙车没有发生过碰撞接触成立。

参考文献

[1] 黄树文,陈嘉彬. 事故车辆痕迹及其查勘技巧探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03)

[2] 何金水. 关于利用制动痕迹长度估算车速问题的探讨[J].  法制与社会.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