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陀螺——由大班建构区活动之探索发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玩转陀螺——由大班建构区活动之探索发现

陈小燕

浙师大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最近区域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选择到建构区,我很好奇之前人数不多的建构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抢手,原来在他们建构区用桌面玩具拼搭陀螺,一开始只有一个两个玩陀螺,几天后,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多数是男孩。他们喜欢一起比赛,按他们的话来说是战斗,看谁的陀螺厉害,谁的陀螺转的最久。

60f10205ccad4_html_8fa8f6e1a0606bb7.gif

这种材料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制作陀螺材料,她有圆形、椭圆形的珠子,长短不一的棒子,用这些可以拼搭出各种大小和形状的陀螺。

、案例过程

片段一:陀螺的发现

煊煊是第一个尝试搭建陀螺的,在一开始的搭建中,他尝试了很多次,一开他选了长的管子结果太松了,一转管子就被甩出去了,之后他换两个弯弯的管子,可是在转动的时候发现转不起来,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后,他终于完成了一个可以转动的陀螺,完成后的成就感满满。同伴看到煊煊在转陀螺觉得很好玩,也开始用玩具开始拼搭陀螺,陀螺的造型越来越多样,从简单的水管拼搭到结合珠子的拼搭,(如下图中)他们还一起组织了一场陀螺大赛,用自己的脚围成一个围栏,在围栏里面看看谁的陀螺转的久。

60f10205ccad4_html_2408cf07f4d0ccd7.gif60f10205ccad4_html_ad18ddfde95b110.gif

分析:这个案例中,维果斯基的“更多识的他人”体现在:同伴们受到煊煊的影响,从而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陀螺,同时,在这个创作陀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如果要让陀螺转起来,那么一个陀螺必须具备两点:支撑点和平衡,如果在转的时候偏向一边,说明没有保持平衡。那如何让陀螺转的久呢?孩子们的回答是在转的时候要快,而且还要用力,这样陀螺才能转的久。

片段二:寻找生活中的陀螺

在偶尔的一次中,煊煊拿着美工区的面具来到建构区,来和他们一起玩,他的这个想法开启了孩子们寻找生活中“陀螺”的大门,他们开始寻找教室里、区域里面寻找可以转的陀螺,他们拿起一样东西就开始在地上试验,是否可以转动起来。当听到要寻找“陀螺”煊煊又到区域中那里那个面具,他把面具放到地上再次把面具转动起来,当面具转动起来的时候他很开心,转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小朋友闻闻在美工区找到了松果,她尝试把松果转动起来,但试了几次后并没有成功,之后她继续寻找新的“陀螺”,有的孩子找到了一个碗,他把碗转动了起来,还有一个小朋友找到了双面胶,同样也能转动起来,这些物品发现,激发了他们的再次寻找的兴趣。

60f10205ccad4_html_826ad4f36551a7c5.gif60f10205ccad4_html_78904a108692bb19.gif60f10205ccad4_html_356e38b17118eca4.gif60f10205ccad4_html_faca4dbcabc7deae.gif60f10205ccad4_html_fc9b66a70aa64ee8.gif

用碗转动 球和糖果包装壳 用海螺转动 用双面胶转动 家中的小玩具转动

分析:皮亚杰认为人就是从外界收集信息并使这项信息与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而学习的。这一点从案例中孩子们在寻找生活中的“陀螺”时,是孩子们不间断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信息新不断的与原有的认知融合,孩子的已知经验的和新经验的融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周围的环境,把已知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片段三:制作陀螺

在美工区内,起先洋洋是在试验小海螺是否可以转动起来,但是转了几次并没有成功,恰巧他看到包子拿着的泡沫球,他向包子借用了泡沫球,把小海螺插在泡沫球的下面,又拿了回形针插在在泡沫球周围,最后又拿了一个小木棒插在泡沫球的上面,完成后他试了试能否转动,但还是没有成功,这是边上的闻闻提醒他说:“你这样是转不了的,因为是歪的。”原以为他会放弃,但是他并没有,还是继续研究,最后他把小海螺拿掉,终于转成功了。

然然也在美工区,他选择了一个用椭圆形的泡沫球,他先给泡沫球涂上了颜色,之后找了4根木棒分别插在椭圆形的四周,完成后他在桌子上试验了一下,看着转动的陀螺,他得到很大的满足,也是自我的实现。,说明他的制作是成功的。

完成后,他们都拿着自己制作的陀螺,一起来了一个陀螺大赛,玩的不亦说乎。

60f10205ccad4_html_87d583f738cae696.gif

分析: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安全性的环境,孩子们信任这里的环境,但更信任他们自己,教师为孩子的创造力的自由提供了时间、空间和材料,支持孩子的创造力的表达,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制作出五花八门的陀螺,在制作陀螺中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孩子在陀螺的制作中上下、左右、立体、平面等空间有了直接的经验,从简单的纸盘到立体的泡沫球。最后的各种材料的添加,结构从单一到复杂,不仅是陀螺的花样增多,也是孩子自我实现的过程。

、案例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1、合作意识增强

一开始有的孩子制作的陀螺并不能转起来,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多次的操作实验,逐步发现陀螺转动起来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相互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的意识逐步增强。而在后期的陀螺制作过程中,教师为孩子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在制作中相互学习;也提供了集体讨论的机会和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大家的智慧共同交汇,学习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2、不断改进

有竞争就会有输有赢,能赢固然最好,但在输的过程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吸收失败的经验,有所改进才是最难得。在陀螺比赛中,有的转的久有的转的时间短,他们会去寻找原因并改进,制作新的陀螺继续比赛。

  1. 探究能力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开放的自主探究能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陀螺转动起来的秘密,在制作陀螺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次成功的,他们也是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发现制作的秘密,一次次的失败就是在积累经验,可能在一开始设想的很好,但是在转动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转不起来,为什么会转不起来呢,他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改进再改进,至到最后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并不只是一个陀螺,而是陀螺背后孩子在探索中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使每个孩子都有发现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2]经光霞 关注幼儿需要 激发探究行为 [J].传 道 授 业 平 天 下 ——江 苏 优 秀 教 师 论 文 集(22)

[3]黄琳怡 小游戏,大智趣 ———幼儿自发性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案例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