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注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陀螺》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9
/ 2

浅谈批注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 《陀螺》教学之我见

周建峰

南通市通州区五甲小学 江苏 南通 226345

摘要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感悟、发现和点评,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批注;关键词语;精美语句;文本插图;疑难内容

《陀螺》是一篇回忆散文,它主要回忆了童年时叔叔送“我”一只陀螺,正是这只其貌不扬的陀螺彻底战胜了大陀螺,由此“我”尝到了极大地欢乐和由衷的自豪。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感知,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不同的批注,从中体现别样的情怀,从而突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借助所做的批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关键词语之处作批注,体会超凡的语言风格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要想让读者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就必须对字词有深入的理解。纵观整篇课文,作者以陀螺为线索,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叙述了童年那一段关于“冰尜儿”的故事,浏览全文,会发现文中有许多地方的词语用的惟妙惟肖,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践,对文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进行欣赏,体会作者绝妙的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感受、体验、评价能力的过程。如有学生通过阅读第二小节以后,对“废物利用”这个词特有感觉,不仅感觉到作者的语言特别风趣幽默,而且还形象地写出了“我”为寻找陀螺的制作材料的急切心情;“过冬的燕子”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制作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郁闷心情,表达出“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文章第九小节中“摇头晃脑”“挺着肚皮”这两个词,完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重点抓住打陀螺的神态和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二、精美语句之处写批注,感受丰富的情感变化

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故作者寄寓的情感往往隐藏在语句之中,如果用心去读,感悟会随之而来。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将“我”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刻骨铭心。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可巡视学生的阅读情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如课后第二条的五句话,写的非常生动,感受至深,在小孩子看来,没有高质量的陀螺是天大的事,以至于“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写出了我的苦闷,叔叔答应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能“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出我是多么的渴望有一只好的陀螺。当小陀螺战胜大陀螺,我认为“这是个辉煌的时刻”,反复强调“胜利的滋味”“幸云的甜头”,将这次小小的胜利当成“无意中获得荣誉”,我满怀激动,欢欣鼓舞的样子跃然纸上。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和作者产生共鸣,好似自己就是文章的我,以至于有学生读完第二句话时就写下这样的感受:有可能吃饭时想象着,走路时想象着,白天想象着,晚上想象着,甚至做梦时也在想着这件事!像这样的常常的、不断地想象着就是“老想象着”。就因为我老想象着,所以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感受之深,理解之确切真令人咂舌!

三、文本插图之处留批注,提高丰富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就是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会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迅速的在大脑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从文本中跳出来,利用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本篇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在课题处,它形象的呈现出陀螺在鞭子鞭子抽打下极速旋转的样子,可以帮助没有见过陀螺的学生了解陀螺和陀螺的玩法;第二幅在课文的中间,主要展现了小陀螺与大陀螺比赛的场面,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感受儿童玩陀螺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插图,写出合理的想象批注:

(第一幅图)生:玩的时候,先得从鞕稍缠起,缠住陀螺的腰身。直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绳,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抽打,越抽越转得快。

(第二幅图)生:为了让陀螺转得更快,我们常到冰上去玩,鞕稍儿啪啪响,陀螺滴溜溜转。尽管外面很冷,但谁也不觉得冷,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第二幅图)生:一开始,双方的陀螺还互相打着转,友好地跳着舞。可突然,只听“咣”的一声响,小陀螺率先冲向大陀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陀螺撞飞了出去,那大陀螺在冰面上转了几圈后,便“英勇就义了”。

从批注中我发现,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已经完全理解文本的表达的内涵,就这两幅插图,他们不仅还原、再现文章中的有关场景、细节,同时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而是根据生活实践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文本灵动深刻的对话,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疑难内容之处设批注,探寻深刻的人文哲理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收获,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细读文本,让学生对文中疑惑之处适当加以批注,可对文章理解的更加深入。所以教学时,教师应该完全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地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如学习到文章的末尾,剔除文章最后一节,其实也可以结束,但作者为什么会加上这样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即便通过查工具书,也只能知道它表面的含义,不能达到真正理解文章的目的。所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启发学生从人(文中的我)和物(冰尜儿)两个方面去理解,通过阅读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批注应运而生:我的冰尜儿是木工随便旋出来的,就像丑小鸭生出的丑鸭蛋,相貌并不好看。可是别看这个“丑鸭蛋”长的不伦不类的,他的战斗力是巨大的,还能赢过大陀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的冰尜儿不容小觑;对于我来说,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落后,虽然有了“丑鸭蛋”,但只是我一个人默默的玩,不敢向别人挑战。问题是,追求“和平”的我,也有勇敢顽强的一面,也有为荣誉而战的勇气,当然也就拥有辉煌的时刻。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见学习贵在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多用批注式阅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不同的阅读个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读书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