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表现与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表现与影响因素研究

蔡美玲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年级、分地区、分性别来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化表现,并从原生家庭、周围环境和价值观等方面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据此提出有效干预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主要诱因


近年来,多次出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件不断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重要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学术界针对此问题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陈建甫(2020)和田雨顺(2021)等学者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于瑛琦(2020)和庞海燕(2020)等学者对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多方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孟令玲(2020)和张梦媚(2021)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意见,蔡美玲(2021)等则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研究展望。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

与所有人群心理问题的表现类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不同年级来看,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对高校的评价、高校的生活习性、对自己的品行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较大差别,使得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差异。部分低年级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发现校园环境、学校制度、学校所处城市面貌和自己预想的差别很大,顿时就对所在大学失去了兴趣。还有部分低年级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父母之前貌合神离的关系已经摆上台面,面对父母突然出现不可逆转的矛盾,这部分低年级大学生显得非常失落且无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调节,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部分高年级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招聘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考公或者考研阶段也缺乏足够的投入,因而表现出更加盲目的状态,便通过打游戏、刷微博、看抖音甚至沉迷赌博等方式来消遣剩余的大学时光。

从不同地区来看,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表现差异很大。很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往往自信不足,在课堂上缺乏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丧失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在班级活动上缺乏上台表演的激情而丧失被关注的机会,在社团招募、实习招聘等方面缺乏竞争动力而丧失自我提升的机会。很多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往往家境较好,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又受到更多的宠爱,养成了相对自傲、唯我是尊的性格,在进入大学以后,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没有得到周边同学的认可,遂形成需求落差,从而容易引发心理上的扭曲。

从不同性别来看,女学生相对心思较为细腻,更重视周围同伴的表现以及异性朋友给出的关心,追求更高的恋爱质量,稍有不慎,可能会让女大学生陷入更多的情感问题之中。与此同时,一些女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着装打扮,而在不能通过父母亲人获得足够经济支持时,往往会增加嫉妒心理。相对而言,男大学生正处血气方刚时期,敢打敢拼,但如果拼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失意,并且长期积累,也会使其逐渐丧失斗志。与此同时,如果家境一般甚至较差,部分男大学生就丧失了在女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优势,也会加剧其不平衡心理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诱因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三个方面。

第一,原生家庭不幸福。在作者担任辅导员期间,针对几乎所有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发现90%的学生存在原生家庭不幸福的现象。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小三干预等问题的出现,直接给大学生在儿童阶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而由于中小学阶段处于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阴影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但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监督的突然放松,给了学生很多自由的时间来迸发,因而大学阶段出现心理亚健康的比例明显增加。此外,从小一直承担留守儿童角色的部分大学生,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由于严重缺乏父母亲的关怀,使得进入大学以后,缺乏对异性交往很好的判断,导致出现一些不理性的恋爱行为,在影响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进一步扭曲了价值观。

第二,周围环境变化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南北方、东西方、城乡间的地理差异很大,大致生活习性受到很大影响;其二是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一些大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具体来说,一些大学生因为难以适应南北方的语言和气候差异,听不懂地方高校部分教师的塑料普通话,而影响了学习;部分大学生受异域风情和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在大学期间迷失了自我;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城市以后,便沉迷于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而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经历了高考前的繁忙备考,大学学习氛围的突然放松,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压力和目标,使得成绩一落千丈,大学和中学阶段成绩的差异,也由此进一步消磨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缺乏价值观引导。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进入大学以后,来自各方的教育和讨论都在不断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不能只学习专业知识,也需要涉略一些非专业书籍,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要逐渐接触社会,为自己未来就业奠定根基。因此,很多同学都会进入图书馆阅读非专业书籍,也会借助互联网了解实事动态,还会走出校园接触不同人群,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但由于此时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经验指引和正确的价值判断,难以分辨网络报道的真假,也不能准确驾驭社会交际能力,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报道和现实中的一些负面事件,给大学生留下了不良的心里烙印,从而为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

通过从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角度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现象总结,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农村和城市、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其根源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原生家庭不幸福、周围环境变化大、缺乏价值观引导。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全方位、有差别、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

第一,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分别设计有差别的干预手段,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体系,以此丰富应对策略,同时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

第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存在多个方面,因而需要通过全面心理测试、侧面打听和重点访谈等方式,全方位摸底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对症下药提供依据。

第三,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要做到学校优化管理制度、朋辈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配合等方面的有机协调,通过平衡心理危机内部干预手段和外部干预手段的兼容性,同时结合心理压力积累与偶然因素的协同分析,寻找心理危机干预手段的搭配方式,由此设计最优化的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建甫. 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 科技视界, 2020(33):17-18.

[2] 田雨顺. 大数据分析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 心理月刊, 2021(6):15-17.

[3] 于瑛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29):71-72.

[4] 庞海燕.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3):146-147.

[5] 孟令玲.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究[J]. 辽宁师专学报, 2020(4):121-123.

[6] 张梦媚. 浅析民办高校辅导员做好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残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案例探析[J]. 科学咨询, 2021(1):165-166.

[7] 蔡美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新教育, 2021(4): 11.


项目基金:本文得到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三全育人”专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I62118)的支持。

作者简介:蔡美玲(198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师,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