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原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3

信息反馈原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张雪琼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厦门   361001


摘要:信息反馈是企业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将这一原理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使反馈有效,必须遵循适当的原则。

关键词:控制系统;信息反馈原理;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反馈原理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具有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连续性等特点。把信息反馈的思想引入教学领域并运用其原理来指导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疑是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突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控制系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的对象,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传送的知识信息。教学方法和手段负责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可见,教学活动是教学信息在一个由教师和学生间双向交流、不断反馈的过程,是一个可控的回路系统。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有效调控,就需要将反馈原理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本文就这一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一些探索。 

一、及时性原则

实现有效调控是反馈原理的重要目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通过“教”与“学”各个具体环节的活动来获取反馈信息,了解教或学的情况,根据及时获取的信息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在“节骨眼儿”上,学到“火候儿”上,教学时机适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反馈必须要及时方能有效。

1.及时开展课堂反馈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和动作,通过及时的提问、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来获取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回馈。例如,在学习了“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的内容后,教师给出生活中的多个情景模拟让学生归纳企业面对价格的变动该怎么办,然后针对学生讨论回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知识、技能或思维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讲课中忽略掉的)进行及时的补充、纠错与评价。这样,师生双方都可以及时从对方获取反馈信息对自己教或学的行为做出调整。

师生间的双向反馈交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能够及时双向反馈。一方面教师应该适时通过问答、练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综合状态与事先预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对比,同时把二者差异的信息尽快用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要及时根据教师或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朝着预定教学目标努力。无论是教师的宏观反馈还是学生的微观反馈关键都在于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此外,对学生学习上进步及时进行激励好人表扬也是十分必要的。及时的鼓励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知识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对学习方法逐渐掌握,学习的态度也会由不自觉过渡到自觉。

2.准时进行作业讲评

作业的讲评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落实的好与坏,是学生获得教师给予的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得学习行为有着极重要的调控作用。教师在作业讲评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做好错误统计,哪部分错误问题较为集中,错误原因等,以便能使讲评针对性强,做到对症下药。通过作业讲评,教师既可以了解教学实效也能发现存在问题,有利于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准时的课堂作业讲评,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情况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整学习方法,正确及时强化,错误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要实现作业讲评的目的和效果,教师必须准时进行作业讲评,否则效果要打折扣。心理学认为人有思维定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教师若不能准时讲评,从而及时将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学生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而一旦形成错误思维定势,再想纠正就很困难。如在《政治生活》中分析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时,学生最常见的失误之一是只答具体参与的途径,不答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

3.适时安排检查测试

测试是以量化的形式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的一种反馈形式。它是一种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知识储备。考试结果反映出来的教育学的反馈信息具有相对全面、准确的特点。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检查测试并不能随时进行,需要有适当的时机。

检验测试的周期太短,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严重则冲击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如果周期太长,考试反馈的信息过于滞后,失去对教学调控的价值。考试时机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的教学为例,一般每一章的教学结束,安排一次考试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既可以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有利于对后续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控。

二、准确性原则

反馈的信息要准确真实。教学反馈失真的现象干扰着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错误的信息会导致师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判断错误就不能对被控系统也就是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正确的调控。总之反馈的信息失真,就可能使系统的运行偏离正确的轨道。

1.对象的典型性

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对象决定了反馈对象的典型性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对反馈对象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已选择的对象身上获取的反馈信息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以课堂提问为例,提问对象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难易程度而定,同时兼顾全体学生。从提问的目的考虑,复习旧课应多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巩固新知则可多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检查教学效果应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而从问题的难度考虑,难度大、知识迁移要求高的问题应提问程度好的学生,难度较低的问题可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

2.内容的实质性

在通过设问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从实质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尽量避免形式上的"字面性"反馈。例如,要了解学生对“商品”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有这样两种反馈方式,一是让学生直接回答什么是商品;二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品,区分出商品、劳动产品。显然,第二种方式获得的反馈信息比第一种更真实、更有效。因为前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学生能说出商品的概念,并不代表他真正掌握。此外,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时,也要重实质而避免形式主义。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不能只给答案,而不对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3.渠道的多样性

教学实践是个动态的、多主体的过程,反馈信息的传递自然也应该是多渠道的。但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制约,从某一渠道获取的反馈信息往往只能反映出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反馈信息的获取必须注意多种不同渠道相结合,才能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提问、板演、讨论、质疑等方式中获取反馈信息;在课堂外,则可以通过批改作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网络联系等途径来获取反馈信息。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反馈要有针对性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学生个体中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统一性和针对性的关系。只有针对不同的内容、对象和教学目的进行反馈,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1.内容要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反馈内容的针对性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施反馈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解读和获取题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教学中可以设计图表题、文字的解读联系紧密的问题;针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要多设计评价、辨析、开放类的探究型问题。二是作业或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讲评课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对症下药。针对审题方面的问题,就要在审题的方法或技巧上多做点评,引导学生订正、归纳和整理错题笔记;针对知识缺漏问题,则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提供给学生同类题适当拓展、对比和引申;针对答题规范上的问题,就要按照考试规定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强化训练。

2.对象要有针对性

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选择反馈对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具体要求:一是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时要选择合适的对象,这一点在前面分析反馈对象的典型性已有说明,不再赘述。二是教师在提供反馈信息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对于常常因为粗枝大叶而在解题中出错的学生,要在学习的习惯上多给予指导,帮助其改掉粗心的毛病;对于基础差而对学习又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要多提供鼓励性的反馈信息,增强其信心;对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则要多从情感及学习动机上多加引导,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3.方式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口头反馈、书面反馈,体态反馈、活动反馈、小组反馈,个人反馈、集体反馈等。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教师要了解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用口头反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采用活动反馈;为了实施对课堂的调控,捕捉整体对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与存在的问题,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书面反馈;如果是为了和小组反馈;如果要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控,通过课后个人反馈。

四、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全面培养人才。课堂教学反馈全面性原则要体现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的全面性,方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最佳发挥。

1.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新课程教学提出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全新的课程理念,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为了实现课堂调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进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通过分组教学调控每个学生承担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任务的全面性

教学任务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编制面向全体、符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层次目标体系。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目标系统,才能在课堂教学调控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的视线之中,并把加强“双基”训练摆在突出的地位上,使达标层、发展层、拔尖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3.教学效果的全面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指导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获得的反馈信息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差异,调整教学的节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有所获,从而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努力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 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

[2] 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3] 郭友,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罗秋官,地理教学中反馈原理运用的原则与策略[J]. 福建教育 2016年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