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试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颜非非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作者简介:颜非非(1975-),女,浙江永康人,副教授

作者单位: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 体育组,杭州 310002


摘要:现代大学生因学习压力大及现代“文明病”的增加,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率随之增高。然而学校体育活动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分析法、访谈讨论法,主要从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地位与作用,排除心理障碍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前言

国际上对健康教育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出于良好状态。根据我国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方面。体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关是增强体质,更应该重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体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体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地位与作用

1.1协调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说明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强,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很舒畅。相反则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而体育活动则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

学生之间或师生间,没有固定的“田园式”的位置关系,他们在各种运动中能够较好的克服烦恼和痛苦,在运动中能通过体态和语言表达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生生、师生等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通过体育活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放松心情。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伯格1993年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更有利于情绪的改善。大学生因学业众多等压力,担忧等矛盾心理,因此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反映。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1.3确定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自我强度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认识不够,由于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主观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评价和深刻了解自我,从而产生自卑感,自信心缺乏等现象。诸多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能让大学生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喜好、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体育活动它的生活压力小,社会支持率高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希望和信心中成长。同样在体育活动中他们可以调节自己的体态表象,通过健美操等各种运动体态表象来实现身体自尊自爱,树立自信,实现自我概念。

自我强度是个体在各种困难面前的自我承受能力。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体育活动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比如耐久跑的极点克服、动作的难度、恶劣的气候、又如主观的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等。体育活动具有克服困难的明显特征。是培养学生增强自我强度的重要途径。
1.4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现代大学生出现的多种心理障碍,如:神经衰弱症,这类学生晚上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上课昏昏欲睡。又如:恐惧、焦虑、抑郁等都属于身心疲惫,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暂行失调所导致。患有这类病的学生往往自己不承认患有心理疾病。不愿积极去专门治疗。此时体育教师对这些大学生有意识地采用体育活动进行调节和治疗,会有独特的疗效。体育活动能提高最大的输氧量和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大脑产生信息传递,产生兴奋,从而消除疲劳。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在室外阳光、雨、风等自然环境的洗礼下,能使人感悟到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使人的悲伤、愤怒、不满等得到发泄,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对生活充满希望。

1.5形成健全的个性

虽说体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自由,但是并非绝对,否则就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其实体育活动是一种合作与竞争、组织有序的过程。合作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了这个集体更好地与周边展开竞争。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大学生既有个体练习,又有与他人或团体的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受到言行的约束,保持克制,形成什么该说什么该做,既培养了合作与竞争意识,又培养了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能积极进取,学习动机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行为。

2.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途径与方法

2.1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光指体育教师,应该是全社会的,包括各个领域,以及家长、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切实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其主要有以下两点:

2.1.1 传统的技术、身体训练教学向完善的“健康教育”转变。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应增加运动医学、运动生理、保健康复、医务监督、锻炼效果评价、运动营养、安全急救、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价值趋向。为学生获得更多的健康教育的知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2.1.2 保障体育教学条件

增加体育课时,虽然学校每星期安排两节体育课,有些学校还安排了课外活动,但由于学习紧张等原因实际上往往名存实亡,很难以保证每天一小时活动量。再加上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减少体育活动练习时间。使本来就明显不足的运动时间就显得更少。因此目前的教学改革应从体育活动课改为正式的体育课开始,以免受到冲击。

2.2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方法

2.2.1 提高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大学生从事的是自己不喜欢的活动,那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2.2.2加强体育活动的互助性

实践证明,在一些活动中个体往往被群体所吸引,这也就是所谓的“从众效应”。这里主要是群众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因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大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2.3 调整体育活动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调整运动不同的竞争形式,让活动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2.4重视体育活动的规范性

活动规范性能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特别是那些具有偏执心理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往往过于偏激,不按现实与常规办事,其行动经常受到挫折。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规则和常规,使学生体验到执行规则,遵守课堂常规的重要性和可接受性。这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大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洁文<<心理健康评估有指标>>家庭医学,1999年4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3.柴文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