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惩戒教育》之浅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对《惩戒教育》之浅见

胡志娥

洪湖市笫五小学

教育惩戒规则的落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社会,如何拿捏好度?对广大教师来说,的确是个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古往今来,还没有谁把《惩戒规则》形成章程可以依照而行的事过。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斟酌和思考的问题。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惩戒的必要性。

  1. 老师的困境。我是一名历经多年的乡村教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老师也不待见。这且不说,最难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而这些问题学生或者是家庭缺失管教,或者是与生俱来的某些特质,其言或行与别人不一样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往往教育的意义就体现在他们身上。而老师也难免有情绪失控时,或工资降级,或全市通报批评甚至开除。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老师也网红了,被冠以“佛系老师”了。这才让人突然醒悟,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拿得起戒尺。因而,教育惩戒权的实施刻不容缓了。

  2. 社会的发展呼唤惩戒。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丰富,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对教师惩戒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了,由此产生的家校纠纷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去学校闹,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自古以来,师徒如父子的关系好像不复存在了,“教不严,师之惰”也好像不再是老师们的事了。所以,诚如易经里讲的,自然界讲究阴阳平衡,万事有进退也叫平衡,而教育只讲赏识,多鼓励,没有惩戒,也会失去平衡。故时代也在企盼教育也像行政、司法一样,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与惩相得益彰,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1. 探讨如何把握惩戒的度?

  1. 首先,明确惩戒的目的。惩戒不是惩罚,惩戒的目的是使有过失行为的学生纠正错误,有改正的意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著名作家巍魏回忆,有一次,自己上课做小动作,感觉菜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罗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了。相信每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有过这样碰巧的事,如果鞭子打到身上的脸或者手部位,就会疼痛孩子心中就会留下伤痛,而刚好被石板挡住了,老师应该最满意了,既让学生长了记性,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且又没伤害到学生。当然,这仅仅是一次巧合,更多时候,要学会虚晃一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敲敲桌子,虚张声势,使其就范。比如,中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发育阶段,从心理学上讲,他们的专注力只能坚持20来分钟,如果你正在讲课,俩不停地自顾自讲的津津有味,这时,你可以变换语调,轻轻走到他身旁,如果还没察觉,就点名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是不是方法很多?有时候,不一定非举鞭不可,即使要举鞭,也就敲敲桌子,以示提醒。总之,提醒学生知道自己在违规,应改正就行。

  2. 坚持惩戒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和唤醒”。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所以,一旦学生言行失范,首先想到的应是怎样去唤醒和启发他,而不是一味的想惩戒他。如,个别谈心,组织活动感化,用语幽默,暗示等等,可以有太多太多的方法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而具体到实践中,只有在其他方法都不凑效时,才不得不依赖于惩戒,把握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即使是惩戒,也要注意条件、对象和方式方法。如: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长期不完成作业,你就不能时常批评他,而是找出差的原因所在,对症施治,循循诱导,使之在能力范围之内有所学,让他学的开心,有尊严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是一个中等或上等成绩的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除了批评以外,适当的罚抄,视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定量。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作为老师要因人而治,因情势而变,要尽量避免滥用或使用不当。因为,教师是规则的实施者,也必须是规则的遵守者,教师只能在规则范围内实施,且其惩戒行为需接受学生及其他人的监管,唯有如此,教育惩戒才更加公平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并减少负面影响。

  3. 秉持中庸的态度。礼记《中庸》中孔子讲“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简言之,是执两中用,两就是两端。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处事原则,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规则是定了,但不一定照章不变通。比如,有一普通高二男生,因为个头高腿长,常常有意无意的在上课期间踢前排学生,老师不止一次提醒他,可他就乐此不疲,因为多数学生不与他计较,但有一次踢前排女生,特别是一看见她专心做作业,他就开始踢,那女生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回过头来狠狠地回了他一脚。等到下课,这男生就找时机狠狠地凑了两拳,头上立马起包,眼睛也打肿了。事后,老师跟他私下谈心,了解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可他过不了几天就又犯了,还常常在教室里为难同学,欺凌弱小。像这种情况的学生,按规则是要开除学籍才对,但是,这位班主任还是给他改过的机会,跟家长商议好,带回去由家长疏导,几天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决定改过自新,于是,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再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喜欢多动,总影响别人,经多次提醒,仍不改的,这时,就让他出位罚站,多长时间?那就视罚站的态度和情况而定,让他自己意识到这样总干扰别人是不对的,就可以归位了,不必非要站多长时间。本来,一般惩戒中有“不超过一节课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面壁反省。”虽然明确了罚站的合法性,但是,教师能做到没有顾忌的让违规学生实施这一惩戒吗?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放心的让你执行?因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违规行为,按照其情节、对象,给予对等的惩戒。一当有与家长或社会发生矛盾时,学校也应持中庸的态度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也就是既讲道理,又不完全讲道理,而衡量这个的标准是,看是不是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总之,在拿捏惩戒的度时,适可而止。

  4. 提高认识,加强家校沟通。提高认识是实施惩戒教育的前提,想要名正言顺的实施,除了教师有仁爱之心,坚守底线,还要把《规则》和相关的校纪班规向家长宣传,让其知晓认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惩戒权往往源于家长的直接授意。“孩子不听话,您随意管教,哪怕是打骂都行。”但是,随着现代自由、权利等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尤其是教师法第三十七条,“不准体罚学生”。客观上也在极力否定现代教师对学生“打、骂”等惩戒手段的合理性,所以,惩戒无论轻重都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要始终把握“教育”才是惩戒的真正出发点和核心要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谈学习,谈表现,谈家校教育,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和强化家长在管教子女、规范其行为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等,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学生的风险降到最低,才会征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既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又达到了共同教育的目的。

    1. 《规则》起步,未来可期。《规则》的实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有了一定的定力了,但是,人在不断变化,社会也在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用怎样的惩戒方法,才能使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如何去拿捏好度?的确是考量每一位老师的智慧。我认为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日趋完善,更加明晰。 因为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印证。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惩戒规则将会更加合理化,细化,可操作性更强,到那时,教育会更加彰显其魅力,为推动人类的进步而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