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黎俞成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广西基地生产管理室

广西南宁         530049

摘要:维修工时管理是民航经营者和维修单位保障维修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鉴于民航维修及其从业人员的复杂性,目前的维修工作时间管理政策法规仍处于监管管理阶段,简单地限制了工作时间与值班期限。本文分析了民航维修工时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现状;思考;建议

引言

维修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工时管理来提升,通过标准化的工时管理制度、可以各个基地、部门原有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差异,建立标准的、统一的、稳定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标准化,有利于系统安全性的稳定,同时,利用工时管理手段可以对飞机维修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把控。

一、维修工时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航经营者大量引进飞机,飞机日利用率显着提升,民航维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需要应对维修安全压力问题以及飞机机型多样化的挑战。为了确保飞行安全,民航经营者旨在提高盈利能力,并希望通过提高效率和以更少的工时进行更多的维修来缓解维修人员短缺带来的压力。工作时间管理是民航维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生产运行、流程优化、绩效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重要依据。飞机维修企业工作时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需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改变。

二、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现状

(一)维修工时控制不合理

航空维修不同于其他的维修,对安全的要求异常严格,航空器的结构复杂,维修涉及面广,对航空器进行维修时要提前做好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但是因为航班调整和维修人员短缺等问题,目前,民航机务维修还经常存在维修工时控制不合理的情况。以某项维修工作为例,如果所需要的工时过长,容易导致工作者麻痹大意、疲劳作业;工时过少会导致维修人员迫于时间压力盲目赶工,违规违章。执行工作的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对安全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维修工时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工时管理制度,通过使工作标准化,合理统计、安排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进一步扩大飞机的维修深度、减少飞机的停场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然而,目前我国的维修工时管理政策法规还停留在简单限制工作时间与值勤期的规范性管理阶段,大部分维修单位仅实现形式适航,未充分发掘维修工时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工时评估系统不健全

目前部分民航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系统来核算维修人员的工时,仅采用旧的工时绩效核算方法来统计工时,并没有按实际维修情况来核算,仅简单比较总人力与总停场工时是否匹配,对于个人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加入工时的评估,多由维修负责人根据经验现场派工及调整。人工实施工时绩效核算模式的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准确度低等缺点越发明显,结合实际来看,工时管理对飞机维修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三、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措施

(一)合理控制维修工时

工时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工作结果就可以达到标准,维修安全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工时管理对维修工作初始阶段和过程阶段给出了标准性指引。我们通过长期数据的收集,通过航线维护与定检维护的工时管理将具体的维修工作控制在适当的时长,以确保维修质量、保障航空安全。通过对工作的工时不断的调整优化,使生产实际和工作流程相适应,以保障生产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降低维修成本。

(二)完善维修工时管理相关规则

1、建立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维修工时管理相关规则,首先应建立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管理制度。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管理系统(FRMS)与SMS类似,以自愿报告为基础,通过识别、分析和控制疲劳风险来源等主动方式来降低疲劳风险,将疲劳管理从保护性转变为主动性。建立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管理制度,应完善疲劳风险评估体系:一是通过定期问卷调查、自愿报告和定期开展员工座谈等方式对维修人员的疲劳状态进行评估,二是监测疲劳风险值,限制使用行政措施,降低维护部门疲劳风险。规范维修人员规划制度。例如,限制定检、航线维修人员每周和每月的工作时间,明确昼夜班的区别,限制夜班的次数和时长,确保排班计划使维修人员通过充足的睡眠恢复生理功能。夜班后休息,增加下班休息保障,保障维修工作的连续性,避免停工交接带来的二次风险。如果维修人员确实需要连续工作,维修部门应提供休息区或其他等效措施,以减少工作疲劳。

2、统一工时定义及工时管理方法

统一工时定义及工时管理方法,才能为科学的维修工时管理提供具体标准和指导。综合航空器制造商维修计划文件,结合国内维修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工时可定义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维修工作的直接维修工作时间,包括施工准备、拆装、测试和人员状态等组成工作时间。工时标准是一项工作由熟练工人完成该项特定工作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标准的指定是用来定义一个熟练工作正常的工作时间和效率。当直接维护工作(例如在该维护工作期间花费在缺陷和故障上的直接维护工作时间)计入其他维护工作时间时,大约工作时间被计为其他维护工作时间。工时统一确定,使不同飞机制造商和各维修单位的工作单位在监管层面统一,监管部门可以对维修行业的工时管理进行持续监督,规范维修行业的薪酬标准;运营商之间谈判的重点,送修取决于单位工时价格和售后服务,促进民航维修良性竞争。明确工作时间后,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维护工作分类来评估和定制标准工作时间库,以进行动态管理和精确的标准工作时间策略的应用。目前维修工作分为定期检修、航线维修等,先采用时间和过程分析法或抽样综合法,然后进行归一化。对于不寻常的维护工作(如改装,非LRU拆装测试、EO等),建议使用合格人员的标准,或使用经验数据来估算维修工时。该方法参考来自类似维修机构的相同维修工作的经验数据来估算标准工时。工时管理可以使工作标准化:目前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自修,拓展第三方业务,需要将工时标准化,可以在涉及第三方业务时能够统一标准,便于沟通、协调。

(三)完善维修工时评估系统

    进一步完善维修工时评估系统,通过对工时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客观分析出人力资源和生产任务量之间的配比,通过工时效率可以客观的衡量一个维修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的水平,为生产计划的合理化提供依据;反复的对每份工卡的标准工时进行评估,对不同的航线与定检的停场时间进行评估,最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航线与定检的停场时间标准,给我们维修计划的安排起到了指导作用,通过各种与工时有关的效率指标(如:工时利用率、工时效率、工作效率)来衡量维修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各个效率数据的统计情况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维修基地在生产管理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不断改善管理办法。通过将效率与部门或者员工的绩效工资 、年度绩效指标挂钩,可以大大促进各部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从而使维修车间产能最大化。

(四)加强维修人员工时管理的培训

通过强化维修工时管理培训,给维修单位工时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维修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进行科学的维修工时管理提供了具体要求和指导,以减少人为差错和保证维修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培训维修工时管理人员,使其深入理解工时定义,理清准备工时、接近工时与直接工时之间关系,以便加强单项任务工时采集的客观性,以统计分析等科学手段合理调整工时。

结束语

民航经营企业应加大力度从宏观层面强化维修工时管理,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评估系统等方式合理安排工时,降低维修人员疲劳风险,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维修部门的竞争力,确保维修安全。

参考文献:

[1]梁晓.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安全风险监测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2(05):58-59.

[2]王涛.民航机务维修工时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2(01):48-50

[3]李响.民航机务维修系统展开安全风险监测[J].中国航班,2021(23):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