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李学文

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的强力促动之下,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已然成为高中阶段多元科目教学优化中的一项“保留课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也在这一股“东风”的加持下迅速提升。高中语文是本阶段课程体系中最具有综合性的一门科目,其对学生的中阶语言、文字素养体系和人文情怀框架的构建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一直都是各种教学改革理念主要的“试验田”。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围绕“运用信息技术,激活高中语文课堂”一题撰写本文并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语文具有突出的知识容量大、考查维度广和课程内容作用模式多的特征,同时不同的科目技法的运用形式也极具变化性,从综合维度上来看明显有着更大的学习难度;高中生虽然已经经历了较长的身心发育,然而他们大多数人对于外部资讯的认知仍旧需要借助于感性渠道来完成,同时其学习行为也会受到更多的个人主观兴趣的左右。立足于以上几方面客观事实,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务必要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激趣性、可视性和能动性,如此方可真正激活、释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课程认知“门槛”。但是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技法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些事实,仍旧依托于传统的“口头输出”和有限的“静态媒体展示”来完成目标资讯的呈现,这显然不利于优质教学成果的取得。为了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起对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让语文教学体现出更强的代入感和趣味性。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场景

一如笔者前文所言,语文可以说是包容性最为突出的课程,教材中的所有篇目均具相应的情节背景和故事环境,而这也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吸引力。笔者发现,不少高中生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常常只把课文作为一种“文字堆”来看待,很少会有意识地建立起与之有关的认知情景来做沉浸式学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高中语文教师不妨在篇目教学环节当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出有着更强沉浸感、表现力和生本发展性的学习情景,把那些原本存在于篇目中的静态、二维的场景转化为动态、三维的感官模块,以此来使学生体会到“人在文中游”的良好体验。

比如对于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篇经典诗文的教学,教师不妨先从互联网上搜集并下载相应的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高耸入云的山峰座座相连,白云从山间乘着风簌簌流过;山鸟在山林中啼叫,声音哀转凄凉,听起来叫人心惊胆寒;山间野泉如飞瀑一般匆匆流淌,激发出的水声震耳欲聋;枯松生长在山石上,形态各异、造型多变,有的甚至倒挂峭壁之上,好像一条蜿蜒爬行的巨蟒……如果条件允许,教师甚至可以利用全息设备营造出伪实景场景,让这些内容以立体投影的形式出现在教室里,带给学生更强的心理触动。

二、丰富课程内容的展现模式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当中,教学材料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固化的,一般只能通过口头朗读、幻灯片展示和音频诵读等渠道来实现。上述几种渠道尽管也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表现出资讯的多元形式,但究其本质而言仍旧离不开“读”和“看”这两个“基本盘”。每个高中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这种好奇心的利用要同时结合“新鲜感”才能有机达成,否则学生们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倦怠心理而失去参与学习认知活动的兴趣和耐心。出于对这些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尊重,高中语文教师务必要主动依托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来把目标材料里的核心成分以更为多姿多彩的模式表现在学生面前,凭借“读”和“看”之外的多种模式完成对材料的趣味化改造,以此来使学生形成“耳目一新”的良好体验,最终更好地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一首词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网络搜索以之为蓝本而创作的歌曲《大江东去》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听,也可在播放这首歌曲的同时在电子屏幕上播放一些与歌词意境相契合的图片或动态视频;还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哈姆莱特》这一课时,借助电子绘本等工具,让学生一边结合文中有关于主要角色的段落做朗读一边绘制出与之相关的角色形象,还可以在绘制完成后通过走帧操作让人物“活”起来;等等。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完善大单元项目教学

高中语文的知识内容可谓是“海纳百川”,不少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如坠云中”的感觉,因而无法形成足够完备、清晰、准确的课程综合网络,所以才会在后续的“实战”中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大单元教学和项目教学的角度出发,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资讯实时展示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绘制出对标于目标单元的宏观思维导图和项目体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从更高站位出发帮助学生完成对本单元核心知识要素的提炼和梳理,并在脑海中构建起对应的成果记忆仓库,而后再利用相应的例题作为“引子”把有关项目组合起来,进而实现学生们语文学习效果的破壁性优化。在单元整合和大单元教学中,利用项目学习,统整学习任务群,在学习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果的优化。

比如在引导学生系统性地复习“修辞”这个专题项目时,教师便可把学生们经常在考试中遇到或在日常练习中用到的修辞按照它们的作用维度构建出不同的认知项目,并以“修辞作用”的线索实现模块间的整合,如:“比喻”与“拟人”模块以“生动、形象”为线索,“排比”和“反问”模块以“增强语势”为线索,“夸张”和“对比”模块则以“突出特点”为线索,等等。

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教育的进步也需要得到来自科技的反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完善对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研究,积极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课堂,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多样资讯呈现优势和互联网资源的多元性、检索性属性,并进一步结合富有趣味感和参与性的趣味活动,带领学生立足于不同维度、角度和方面去深度认知、感知语文的魅力和价值,引导它们更为立体地构建自身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为学生们日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少清.高中语文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J].读与写,2021,18(02):73.

[2]陈建峡,杨四维.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和方法论述[J].中外交流,2021,28(03):252.

[3]王金凤.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5(28):195.